正文 服藥時的飲水量究竟“多少”為宜?(2 / 2)

6.平喘藥。老人常因哮喘和氣管炎等症服茶堿控釋片、氨茶堿片、二羥基茶堿片(喘定)等,因其有利尿作用,容易出現多尿、口幹及心悸等不良作用,多飲水不但可增強藥效,且可減輕不良反應。

7.喹諾酮類藥物(即“沙星類”)。如應用環丙沙星、依諾沙星、氟羅沙星等的患者的尿pH在7~8時易發生結晶尿,甚至血尿,故服藥後要多飲水,忌用酸性的果汁。喹諾酮類藥物大都以原型從尿中排泄,其尿液濃度高於血濃度5~6倍,可造成腎髒不同程度的損害。防治方法:服藥期間應大量飲水,以增加尿量,減少析出結晶及沉澱為結石。

8.抗腫瘤藥物。如甲氨喋呤(MTX)、環磷酰胺(CTX)等在人體內代謝主要以原型經腎髒排泄,如飲水量不足,藥物在尿中過度濃縮可致“結晶”形成,引起出血性膀胱炎、尿路結石與急性腎損害等。

服用哪些藥物應少飲水、不飲水或嚼碎幹吞

世界上的事物是相當複雜的。藥物的性質、藥物的效用和疾病的種類,有病人的體質,還有有些藥物因其特殊的起效方式(如舌下含藥的硝酸甘油、抗潰瘍的氫氧化鋁凝膠等),諸多因素千差萬別。有時服藥時不僅不能“多飲水”,甚至是不喝水,否則會降低藥效,失去其治療作用。

治療胃潰瘍的大部分藥物—硫糖鋁片、胃舒平片和氫氧化鋁凝膠等,就應盡量少飲水。它們主要有兩種劑型。

1.抗潰瘍藥為混懸劑,如氫氧化鋁凝膠等,為黏稠狀半固體混懸劑。直接喝下去,不要飲水;進入胃中會變成無數不溶解的細小顆粒,形成一層牢固的保護膜,複蓋在受損(已有潰瘍)的胃黏膜上,以保護胃黏膜免受胃酸的侵蝕,慢慢長出新的組織把潰瘍麵填平,恢複其原有功能。

2.抗潰瘍藥為片劑,如硫糖鋁片(胃潰寧)、胃得樂片和胃舒平片(複方氫氧化鋁)等,應嚼碎、幹吞。這類片劑應直接嚼碎成粉末、幹吞(或僅需極少量的水供吞下胃),以使碎粉末入胃後形成一層致密的保護膜,覆蓋於有病的胃黏膜上,以保護原已受傷的胃壁。這層保護膜隻有在胃液pH低的條件下才能形成,從而起到治療作用,故必須在餐前半小時的空腹狀態下服用。不可飲水,否則原本黏稠的藥液遇水後被稀釋了,失去了黏附性,破壞了致密的保護膜,甚至完全脫落—藥效大大下降!即使少量喝水,也會把剛剛形成的、並不牢固的保護膜衝掉,使受損胃黏膜重新暴露在有腐蝕性的胃酸中,引起新的潰瘍。明白了抗潰瘍藥的作用原理,就知曉為什麼要“盡量少飲水、最好不飲水”的道理了。抗潰瘍藥還有以下幾種,達喜(鋁碳酸鎂)、胃必治(複方鋁酸鉍)及蓋胃平等等,服用方法基本同上。

3.抗心絞痛藥硝酸甘油片。心絞痛急性發作時,應立即將硝酸甘油片嚼碎、含於舌下,千萬不可飲水—否則失去急救作用。因為舌下毛細血管豐富,能很快吸收進入血液而發揮藥效,起效特別迅速,隻要1~3分鍾。若飲水口服,一是藥效大大喪失,二是吸收緩慢,根本起不到“急救”作用。

4.與此相同服用方法(即“少飲水”)的還有止咳類藥物,如止咳糖漿、甘草合劑等。為提高藥效,這些藥物特意製成較黏稠狀(有的藥物含糖量高達75%以上),服用後藥物會黏附在發炎的咽喉部,直接作用於病變部位,從而起到消炎、治療作用。如多飲水,會把黏附在咽喉、氣管部位的止咳藥物的有效成分衝掉,而降低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服用有些藥物時需要多飲水,有的藥物服用時要盡量少喝水、甚至不喝水,否則會稀釋藥液,或衝掉保護層,藥效下降。這類藥物說明書上通常有詳細注明,吃藥前要仔細閱讀,認真執行,須知“飲水量”的多少與藥效密切相關,不得馬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