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服藥時的飲水量究竟“多少”為宜?(1 / 2)

服藥時的飲水量究竟“多少”為宜?

大眾醫藥

作者:陸基宗

正確服用藥物除了要選擇正確的藥物、劑量和時間之外,還應該注意服藥時的飲水量和服藥姿勢,兩者會影響藥效。

藥理學認為,大多數的情況下服藥應“多飲水”。任何需經口服的藥物無論是片劑、膠囊、丸散類等,都要溶解於水中才易於產生藥效。水可促進藥片在胃內快速崩解和溶解,促進和加速胃的排空速度,有利於藥物的吸收,提高血藥濃度,從而增強療效。服藥時多飲水,不但可起到“動力”推動作用,幫助藥物順利通過咽喉部位而下咽,而且還可起到潤滑作用,保護食道黏膜。特別是患有肝硬化、食道靜脈曲張者,更要注意,服藥時不但要多飲水、而且要先將藥片碾碎,否則堅硬的藥片可能將食道靜脈劃破造成大出血,危及生命!

為什麼大多數藥物 應“多飲水”

大多數人都有不良習慣,即服藥時僅用“一口水”送下肚子即止。其實這是不正確的,且有損健康。

服藥多飲水,具有以下多種藥理作用。

1.服藥時“多飲水”能提高溶解度低和用量較大藥物的血藥濃度,加快達峰時間,從而提高這些藥物的生物利用度和藥物療效。

2.飲水量大可增加胃的排空速度,使藥物更快到達腸部,提高吸收速率(多數藥物在小腸被吸收),飲水量大對溶解度低而劑量大的藥物也能增加溶出量,使吸收量增加,從而提高血藥濃度和藥效。

3.一般服藥時,應用足量的水(200~300毫升)送服,絕大多數藥物(特別是家庭常用的藥:阿司匹林、消炎痛、維生素C和碳酸氫鈉等)嚴禁不用水幹吞,以免藥物(尤其是膠囊劑)黏附於食管壁,對食管造成損傷。如入睡前用這種方法服藥就更加危險,因藥物在食管中停留的時間更長。

4.服藥後也不能立即躺下,因多種刺激性的藥物會停留在食管中段,或滯留在食管的生理狹窄處,慢慢溶解,從而腐蝕食道黏膜,導致食道的潰瘍。較輕微者隻是吞咽時感到疼痛,嚴重者可能傷及血管而引起糜爛、出血。

5.多飲水還可防治和減輕多種藥物不良作用。如磺胺類消炎藥和解熱鎮痛藥等,可避免在尿道中析出結晶和尿結石等。

6.注意用藥時姿勢。即使重症臥床的病人,服藥時也應盡可能扶持坐起,由服侍者幫助他將藥片服下,同時多飲水,爾後從上到下輕拍其背部,以使藥片由食管順利下滑至胃中,再坐5~10分鍾才能躺下。千萬不可一服藥立即躺下,更不能躺著服藥,以免誘發返流性食管炎。

服用哪些藥物要多飲水

1.服驅蟲藥。服藥後要多喝水(最好為酸性的稀果汁,因蛔蟲有“遇酸即安”的習性),多食水果和含有植物纖維素的食物,如堅果、香蕉、草莓,芹菜、韭菜及其它長葉蔬菜等,能加速腸道的蠕動,以促進排便,減少垂死掙紮時的腸蟲吸附腸壁的機會,也可及時將被藥物麻痹而未死亡的腸蟲排出體外,而且還能排出大部分蟲卵。

2.磺胺類消炎藥。應同時加服小蘇打片(碳酸氫鈉片),還要多飲溫開水,以避免在尿道中析出結晶,導致疼痛、尿路結石和血尿等。

3.膠囊劑。服膠囊劑至少飲水300毫升。因膠囊是由膠質製成的,遇水會變軟、變黏,服用後易附著在食道壁上,造成損傷甚至潰瘍,即藥源性食管炎,故飲水量應不少於300毫升。且咽下時應稍稍低頭,以使膠囊順利入肚。

4.解熱鎮痛藥。感冒病人服用APC(複方阿司匹林)等退熱藥時,在1~2小時內能引起大量出汗,故飲水量要更大,一有助於機體大量排尿以代謝體內的毒素,二因使用退熱藥後會大量出汗,多飲水可補充體內水分,人體“脫水”可致虛脫,甚至有心腦血管病者可致缺血性中風 !

5.鹽類瀉藥(如硫酸鎂)。服用瀉藥期間盡量多喝水,這可避免過度腹瀉而脫水,還可增加藥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