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十個訣竅
家有兒女
作者:英歌
在育兒書上,在網上,有關育兒的忠告多如牛毛,很容易讓你無所適從。
美國的勞拉·馬卡姆博士,《平靜的父母,快樂的孩子》一書的作者,卻有她獨到的見解:與其糾纏於到底讓孩子坐在地上還是椅子上之類的問題,還不如建立你與孩子的良好關係更為重要。下麵就是她在書中向家長們提供的十個訣竅。
1.建立關係
你每天要為孩子規定10分鍾的特別時間,你可以把它叫做“麗娜時間”或者“王剛時間”,於是孩子就知道這個時間是完全屬於他們的。在這個特別時間的前一天,孩子可以選擇幹什麼,而後一天,由你確定要幹什麼。在這個時段,你要集中全部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此時要確保不要受到其他任何事務的幹擾,因此把你的手機放到別處去!與你的孩子互動越多,他(她)接受你的建議的可能性就越大。
2.控製自己的情緒
孩子無論出了什麼問題—糟糕的學習成績、發脾氣、拒絕吃晚飯等,在你介入這些事情之前,總要先使自己鎮定。大多數情況下,你孩子諸如此類的問題好像是一個突發事件,其實它不是。你可以先做個深呼吸,並離開片刻,以使自己平靜下來,想一想應當怎麼做。
3.重新建立合作
在上麵的情況下,你需要與孩子重新建立合作關係。你從廚房到孩子那裏去,看看他(她)在做什麼,情緒如何。對他(她)說,但是別嚷嚷:“清理一下你的積木,現在該睡覺了。”我們應當要求孩子按程序做:先整理玩具,再睡覺。然後坐下來,用一分鍾時間讚揚他(她)的作為,然後要求他去睡覺。如果你把自己的情緒控製好,孩子就更容易與你合作。
4.不要關閉對話渠道
如果你的孩子說:“我恨數學!我不去學校了!”他(她)可能並不是真的這樣想。激昂的情緒意味著將要與你發生衝突。如果你隻是說:“你當然必須去學校,現在做你的作業吧!”那麼你就關上了與他溝通、發現他真正想法的大門。
相反,應當說一些繼續使溝通之門敞開的話:“看來你真的不喜歡數學。你能告訴我是為什麼嗎?”這樣才會使孩子感到向你敞開心扉是安全的。
5.歡迎眼淚
作為家長,你工作的一部分就是幫助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緒,有的時候,我們都需要哭泣。有些家長認為,在孩子哭喊的時候,你必須很快使孩子冷靜下來,其實正相反。應當告訴孩子,發那麼大的脾氣,好像受到什麼傷害一樣,這本身並不危險。如果你看到孩子正在變得暴躁或有攻擊傾向,你還是應當像第2條中所說的那樣,用一分鍾時間去平複你受到的刺激,然後轉而同情和憐憫孩子的情緒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