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心髒循環係統病理常識與預防治療(8)(1 / 3)

醫療體育適用於代償期心功能不全一、二級的患者。代償期患者可選練上述任何一種運動,運動量中等,運動時心率增加不應超過20次/分,每天運動總時間約30~40分鍾,分2次進行。心功能不全一級的患者可參加醫療步行、醫療體操、太極拳等運動,運動量較小,運動時心率增加不超過10次/分,每天運動總時間約20~30分鍾,分2次進行。心功能不全二級的患者隻能作氣功,平地上短距離步行,坐位或臥位下簡單的四肢運動。運動量很小,運動時心率基本不變或稍下降。除氣功外,每天運動時間10~20分鍾,分2次進行。

同時,還應遵循:

1.動靜結合,量力而行。一天的生活安排以靜息為主,運動量不能超過心髒的適應能力,使其動有餘力,不致引起不適感或使原有症狀加重。禁忌作任何劇烈運動。

2.循序漸進。從小運動量開始,適應後逐漸增加,每次增加的幅度也應較小。

3.避免作情緒性高的遊戲、舞蹈和球類運動,因興奮和激動會加重心髒負擔,刺激血管收縮。

4.在療程中和每次練習時要密切觀察患者的.反應,出現疲勞、心悸、呼吸困難時,應暫停練習。

5.有下列情況之一者禁忌進行醫療體育:急性心功能不全,發熱,心律失常,進行性左心室功能不全,明顯浮腫和腹水,合並有栓塞、肺炎等。

心髒手術後體育醫療

(一)醫療體育的作用

1.改善心肺功能及全身情況,促進術後恢複。

2.促進排痰,加速胸腔積液的吸收,防止肺不張和胸膜粘連等並發症。

3.改善下肢血液循環,防止靜脈血栓形成。

4.恢複手術側肩關節活動功能,保持良好姿勢。

(二)醫療體育的時機

瓣膜手術、房室間隔缺損修補術、動脈導管未閉及動脈縮窄手術治療後無並發症的患者均可進行醫療體育。體溫超過38℃,脈搏超過110次/分,明顯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極度虛弱,手術過程不順利,切口感染及有其他嚴重並發症時應暫停進行醫療體育。

(三)醫療體育的方法

1.術前醫療體育:應盡早開始以便了解及改善患者心肺功能、體力與心理狀況。並教會患者掌握術後醫療體育的主要方法,便於術後早期進行。一般采用氣功、專門的呼吸練習、全身性活動和散步等,並教會正確的咳嗽排痰方法。對作胸骨正中切口的患者,由於手術破壞了胸式呼吸,在術前進行腹式呼吸練習尤其重要。

2.術後醫療體育:一般在術後第2~3天開始。其方法及運動量應按心功能水平嚴格掌握。動作應緩慢,平穩而有節律。早期可進行氣功(放鬆功)、各種呼吸練習(腹式呼吸,單側呼吸)、四肢練習(手術側上肢運動,由被動到主動,逐步增加下肢活動)及腹肌收縮練習等。上述運動先在臥位,以後在坐位進行。每次活動5~8分鍾,一天2~3次。此外,應鼓勵患者咳嗽(可結合拍背。震顫等按摩手法),經常翻身以協助患者更好地排痰。拆線後運動量可逐漸增加,使心髒逐步適應體力負荷。方法有胸式呼吸,增強肩部肌力練習,下肢、背腹肌練習與行走,上下樓梯等。準備姿勢由坐位過渡到站位。每次10~12分鍾,每天2~3次。應使患者達到胸廓活動自如,姿勢良好,肩關節恢複最大活動範圍,上樓無氣急等標準。

心髒病的家庭護理

在老年人中,以冠心病,高血壓性心髒病及肺原性心髒病(肺心病)較常見。對患心髒病的老人,家屬應在以下幾方麵做好生活護理。

要了解老人患的是哪種心髒病,並應盡量多掌握一些有關的知識,如病因,表現,會有哪些發展,會發生什麼緊急變化等。

每天給病人數脈搏、呼吸,有條件的家庭可測血壓。病情輕而穩定者,每日可檢查一次;病情重或多變者,可多檢查幾次。數脈搏時要注意其快慢、節律、強弱。有心律不齊時,一定要數夠一分鍾,而不要采取數15秒乘以4的說法。要根據呼吸、脈搏、血壓的變化,照顧好老人的生活,調整其活動、休息、睡眠、藥物治療等,或判定該不該請醫生診治。

安排好老年心髒病患者的生活起居。心髒病患者不耐勞累、煩擾、緊張、驚恐等。應當注意保持環境安靜,使老人精神愉快,心情恬靜;生活要有規律,應保證老人有充足的睡眠和臥床休息。如果沒有急性心肌梗塞、心絞痛頻繁發作、心力衰竭以及嚴重心律紊亂等情況,心髒病患者也可以適當的活動,如散步、打太極拳等,但不宜從事激烈運動,以不引起氣急、心絞痛發作、脈率增快不超過每分鍾20次為好。患輕度慢性心力衰竭的老人,可在室內下床走動,自己如廁大小便,但不宜操持家務或活動時間過長。病情嚴重者應按醫生的囑咐臥床,生活應當有規律。有心力衰竭的病人臥床時常需抬高枕頭,或取半臥位,可做一個斜坡型靠背架墊在褥子下邊,使病人舒適些。

老年心髒病患者的飲食,應以低熱量、低脂肪、低膽固醇、充足的蛋白質、富含維生素、低鹽、易消化為原則。有心力衰竭者食鹽應控製在每日2~4克(四分~八分)或醬油10~20毫升(2~4茶匙),心力衰竭較重者應吃無鹽飲食,可用無鹽醬油(含氯化鉀)代替食鹽、對心力衰竭病人還應限製其飲水量,連同流質食物(稀飯、牛奶、湯)不應超過每日1500毫升(1公斤半),應記錄老人每日的入水量(包括茶水、菜湯、稀飯、牛奶等)及尿量,若連續入量多、出量少,表明水腫在發展,應請醫生診治。有條件的每周應當測體重1~2次,每次測量應在清晨空腹、排完大小便時進行,衣著要相同,以便前後作比較。如體重增加過快,也表示體內水分瀦留,應引起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