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心髒循環係統病理常識與預防治療(6)(3 / 3)

(二)中醫藥治療

1.痰熱痹阻:胸前劇痛,心悸憋氣,煩躁不安,重者胸痛如窒,汗出淋漓,舌紅苔黃。治宜化痰清熱、通絡止痛。

方藥:丹參30克,瓜蔞、鬱金各15克,半夏、枳殼、川芎、陳皮、薤白各10克,竹茹、甘草各6克。

2.心脈淤阻:心前痛甚,胸悶心悸,氣短頭暈,胸痛徹背,背痛徹心,舌質紫暗或有淤斑,脈弦滑。治宜化淤活血、宣痹止痛。

方藥:桃仁、紅花、五靈脂、蒲黃、鬱金、當歸、赤芍各10克,丹參、元胡各15克,檀香3克。

3.陽氣衰微:持續胸痛,氣短胸悶,汗出肢冷,口幹尿少,麵色不華,舌淡胖,脈細弱無力。治宜益氣溫陽、活血止痛。

方藥:人參12克,桂枝、幹薑、製附片、川芎、當歸、赤芍各10克,丹參30克,炙甘草6克,山萸肉8克。

心髒病的自我診斷

1.上坡或上台階時氣喘籲籲,呼吸困難。

2.口唇、指甲青紫色。

3.血壓升高或脈差小。

4.頸部青筋跳起。

5.脈搏變快或過慢。

6.上樓或工作中勞累時胸悶或隱痛。

7.腿腳常在下午浮腫或感覺鞋緊。

心髒病的預防

對於心髒病來講,並不是身體胖、體內含膽固醇多的人都可能患心髒病。有些人盡管喜吃油膩的食物、體內膽固醇含量較高,但身體卻很好;另外,有些人盡管體內的膽固醇含量正常、並且保持健康的飲食,但也會意外地出現心肌梗死等現象。對此,要預防心髒病,就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無私獻血

英國科學家研究小組在9年時間裏研究了2862個人的病曆檔案。在153名獻血者當中,隻有1人患心髒病,僅占0.7%。而在另一組研究對象中,患心髒病的比例超過了12%。獻血者患心髒病的比例之所以較低,也許是因為他們獻血以後體內的含鐵水平降低了。以前,世界衛生組織已發現體內含鐵量高的人患心髒病的風險比體內含鐵量低的人高一倍多。

(二)注意量血壓

高血壓是導致心髒病最常見的原因。血管壁長期受到高壓,就會變厚。這樣,脂肪沉澱在動脈血管裏,並使之失去彈性而更危險。建議定期檢查血壓。

(三)防止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組由遺傳和環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臨床綜合征。因胰島素分泌絕對或相對不足以及靶組織細胞對胰島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糖、蛋白、脂肪、水和電解質等一係列代謝紊亂。因此,也可說是一種人體內葡萄糖、脂肪及蛋白質代謝紊亂的全身性代謝性疾病,其主要特點為高血糖及高尿糖,嚴重時可發生酮症酸中毒及伴有各種感染性疾病等。而且,這種人比其他人更易出現動脈粥樣硬化,因為他們的血流不暢,血液循環更困難。他們在行走或上台階時會出現腿肚子痙攣,還常常會出現不同尋常的雙腳脫色、腿潰爛……如果出現這樣的情況,要立即去看醫生,防止患心髒病。要經常保持心情舒暢,減輕心理壓力,並要靈活采取治療方法。

(四)經常進行體力活動

眾所周知,如果經常坐在家裏的沙發上、經常坐在辦公室、經常在微機上進行打字坐上一整天,那麼天長日久你就會患心髒病。這是因為,久坐不動對心髒和血液循環是十分有害的。如果一個人平時較少運動,他體內的脂肪就無法消耗掉,因此很容易聚集在動脈裏。對此,要經常性地進行不太劇烈的運動,如步行或遊泳。平時,在辦公室裏工作,就要利用機會,進行一些體力活動,如打打乒乓球、散步和做廣播體操等。

(五)定期吃藥

目前,有一些藥物能夠防止動脈中的脂肪沉澱或血塊形成。如定期服用少量的阿斯匹林是很有效的,因為這是一種有效的抗血凝藥。如今,隨著醫學的發展,還有其他一些藥可避免高血壓,使動脈柔軟、有彈性。

(六)平衡飲食

避免攝入過多的食鹽,避免吸煙。相反,適當飲酒(每天一杯)並非無益,甚至可減少心肌梗塞病人心髒病複發的可能性。此外,努力保持飲食平衡,多食蔬菜、奶製品、肉和魚。如果你的體重超過標準體重的20%,你就進入了高危人群的行列,一定要看醫生或找營養專家,及時采取預防措施。

(七)手術預防心肌梗塞

如果過去吃得過多,而動脈狀況不好,就可以接受具有先進技術的外科手術治療。心髒病科醫生能在血管內引入一個可充氣的小氣囊,一旦該氣囊經過被堵塞的動脈區域,醫生就會給氣囊充氣而使血管擴張,血流暢通。在最嚴重的情況下,外科手術可換掉部分損壞的動脈。這種稱為冠狀動脈搭橋手術現已在全世界普遍采取、也很有效。

心髒病早期的自我判斷

心髒病發作早期,患者常感到某些部位疼痛,其部位有下麵幾種:頸部下端中央至上端兩側及連同耳部一側至另一側;胸部大麵積、頸部、下頜及手臂內側;胸部中央、頸部及下齶;局限於胸骨左側或整個上胸部;胸部及手臂內側,左側手臂及肩部較右側多見;右側臂內側至腋窩及肘下,左臂內側至手腕部;上腹部,常被誤認為消化不良;背部兩臂胛骨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