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的治療分西醫藥治療和中醫藥治療。
(一)西醫藥治療
(1)病因防治:積極治療各種病毒感染,以去除誘發因素。
(2)促進心肌代謝:可給予肌苷、大劑量維生素C和極化液等藥物治療。
(3)控製心力衰竭:應用利尿劑及強心甙,劑量應由小至大,逐漸增加。
(4)糾正心律失常:根據不同類型的心律失常選擇抗心律失常的藥物。
(二)中醫藥治療。
(1)氣陰雙虧:心悸氣促,神倦乏力,胸悶不舒,自汗口渴,舌紅少津,脈細數或有結代。治宜益氣養陰。
方藥:太子參30克,天冬、麥冬、生地、五味子、石斛、白芍各10克,炙甘草8克。
(2)陽虛水泛:心悸胸憋,神疲氣短,形寒肢冷,浮腫少尿,動則氣喘,苔白,脈沉細。治宜溫陽利水。
方藥:茯苓20克,豬苓15克,製附片、白芍、白術、黨參、丹參各10克,桂枝、幹薑各6克。
(3)陽虛欲脫:心悸氣急,不能平臥,汗出淋漓,手足厥冷,舌淡苔白,脈沉細極弱。治宜回陽固脫。
方藥:人參15克,製附片12克,龍骨30克,牡蠣20克,山萸肉、麥冬、生地、丹參、當歸、黃芪各10克。
心功能不全的治療
心功能不全患者在心髒功能允許的情況下應適當參加輕微勞動和體育鍛煉,但心功能較差時,則應減少活動,甚則絕對臥床休息。飲食應有節製,以少食多餐、富於營養、易消化為原則,忌飽食或過食膏粱厚味,適當限製鈉鹽攝入。
本病的治療分西醫藥治療和中醫藥治療。
(一)西醫藥治療
1.減輕心髒負荷:休息為減輕心髒負荷的主要方法。在輕度心力衰竭患者,限製體力活動即可;重度心力衰竭時,則應臥床休息。同時還要注意解除病人的精神負擔。
限鹽是控製慢性心力衰竭最適當的方法之一。根據心力衰竭的程度每日食鹽的攝入量限製在2.5~5克之間。
利尿劑:雙氫克尿塞,每次25~50毫克,每日2~3次。速尿20~40毫克,每日1~2次。長期應用可引起低血鉀,宜及時補充鉀鹽。氨苯喋啶,每次50~100毫克,每日3次。
血管擴張藥:苄胺唑啉、肼苯噠嗪、硝酸甘油、消心痛、呱唑嗪等。常用者如消心痛,每次10~20毫克,每日3次。呱唑嗪,每次2~10毫克,每日3次。
2.加強心肌收縮力:主要是洋地黃類強心甙,包括地高辛和西地蘭,可以增加心髒的收縮能力,控製和改善心力衰竭的症狀。地高辛的用法為每次0.25毫克,每日1次。
(二)中醫藥治療
1.氣陰兩虛:心悸氣促,動則尤甚,頭暈乏力,盜汗顴紅,心煩失眠,舌紅少苔,脈細數或結代。治宜益氣斂陰。
方藥:黨參、黃芪各15克,麥冬、遠誌、阿膠、生地、茯苓、酸棗仁各10克,五味子、炙甘草各6克。
2.血淤水阻:兩顴暗紅,口唇紫暗,心悸怔忡,動則氣急,下肢水腫,舌暗或有紫斑,苔膩脈澀。治宜化遊行水。
方藥:當歸、紅花各12克,川芎、桃仁、赤芍、元胡、茯苓、澤瀉、車前子各10克,桂枝、炙甘草各6克。
3.陽虛水泛:心悸氣短,畏寒肢冷,腰酸腿軟,浮腫少尿,麵色晦暗,舌淡苔白,脈沉細或結代。治宜溫陽利水。
方藥:茯苓30克,車前子20克,白術、澤瀉、炙甘草、黨參、當歸、丹參各10克,製附片6克,肉桂、幹薑各5克。
4.陽氣虛脫:心悸氣喘,煩躁不安,大汗淋漓,四肢厥冷,浮腫少尿,舌淡苔白,脈沉細微弱。治宜回陽益氣固脫。
方藥:龍骨、牡蠣各30克,人參20克,麥冬、五味子、山萸肉各10克,製附片8克,炙甘草6克,蛤蚧2克,研末衝服。
心肌梗塞
急性心肌梗塞是由於冠狀動脈急性閉塞,致使相應的心肌急性缺血而造成的局部壞死,為冠心病的嚴重類型。
部分患者於發病前數日至數周出現神倦乏力、心痛區或胸部不適、活動時心悸、氣急、煩躁、心絞痛等症狀。
疼痛為最先出現的症狀,部位和性質與心絞痛相似,但程度更劇烈、多呈難以忍受的壓榨、窒息、甚至“瀕死感”。伴有大汗淋漓及煩躁不安。或有全身發熱、心動過速、白細胞升高、血沉增快等。並可伴有頻繁的惡心、嘔吐、上腹部脹痛、腸脹氣等。本病的治療分西醫藥治療和中醫藥治療。
(一)西醫藥治療
1.休息:一般臥床休息2周,防止焦慮及不良情緒刺激;急性期患者要絕對臥床休息2~4周,保持大便通暢,注意心理調節,消除恐懼心理。
2.吸氧:最初數日內宜間斷或持續經鼻管麵罩吸氧。
3.解除疼痛:杜冷丁5~10毫升或嗎啡5~10毫升,注射。
4.心肌再灌注:
溶栓療法:尿激酶、鏈激酶使閉塞的冠脈再通,心肌得到再灌注。
經皮腔內冠狀動脈成形術。
5.消除心律失常:利多卡因50~100毫克靜注,繼以每分鍾1~3毫克靜滴維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