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式養老:靠市長?靠市場?(3 / 3)

避免重蹈“醫改”覆轍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養老機構被定位為提供社會福利的“事業單位”,由此導致公辦養老機構的問題重重。

北京市第一福利院、北京市第四福利院、北京市第五福利院地理位置優越,是北京市養老院的“招牌”,第一福利院長期有近萬人在排隊入住。

“我們開玩笑說,北京的第一福利院和第五福利院,住著的都是活蹦亂跳的老人。”唐鈞告訴記者,這些老人或者有錢,或者有權,他們本來不需要這些服務,但資源卻都被他們占用了。真正臥床不起、甚至失智失能的老人,其實並不在服務範圍內。

“很多公辦養老機構占用了場地設施,但後期的運營管理沒有跟上,造成了很多資源浪費。”高雲霞坦言,在鼓勵新建養老院的同時,“存量”如何改造和優化是一個問題,“街道的很多養老院都是閑置的,這是個很頭疼的問題。”

對於公辦養老機構效率低下、管理不善的問題,此次《意見》也明確提出要開展公辦養老機構改製試點,鼓勵“公建民營”的方式進行運營。

“這對我們是一個利好消息。”王小龍說,“寸草春暉”未來的發展方向是“連鎖化”經營。他希望政府能夠提供免費用房、低租金用房或給予有力度的租房補貼,鼓勵優秀民營養老院做強做大。

“做強做大”的理想顯然遭遇了更多的困難,“是利好,但我怎麼才能接手呢?”王小龍對其中的艱難深有體會,“這就像個‘燙手山芋’,很多街道辦的養老院明明做不好,明明賠錢,但就是不願意放手。”

“談了幾個月,一直在扯皮,寸步難行,有的街道甚至希望通過按市場價轉讓來掙錢。”王小龍坦言,“北京市民政局一直很支持我們拓展,但民政局能協調的部門太少,協調不了街道的事。”

而“公建民營”項目在北京市也出現過偏差,曾經作為北京市樣板的“彙晨老年公寓”在很多方麵都備受爭議。

“很多項目都被他們拿走了,招標過程就是走個形式,條件都是為他們量身打造的,把其他社會資本都擋在了門外。”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他們拿走了政府的資源,但沒有提供更好的服務,收費也並不比完全民營機構低。”

“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沒錯,但參與有兩個方向,一個是盈利的,一個是非盈利的。也就是說,一個是市場的,一個是準市場的。”唐鈞認為,此次國務院的《意見》,倡導的方向並不明顯,仍然含糊,“鼓勵民間參與,實際上是政府想少出錢或者不出錢;如果鼓勵非盈利事業的發展,意味著政府肯定要出錢。”

在唐鈞看來,符合中國國情的養老模式應該是:60歲老人退休後,不需要太多社會支持,主要是居家養老。75歲或80歲以上老人,需要一部分照料,而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都應該進養老院。

他設想,對每一個這樣的老人,應該由一個評估委員會對老人進行需求評估後得出結論,需要什麼服務、老人自己負擔多少、政府再補貼多少。

而對於《意見》中提及的開展“以房養老”試點,唐鈞也並不看好,“這對民資的參與是一個誘惑,對提供養老的機構也是個誘惑,但是這個設想,在當前中國來說基本是不可實施的,隻有很少的人能選擇。”

在他看來,政府保障和市場化方向仍然是兩個“矛盾”的方向,“醫療也好,教育也好,我們已經看到了市場化的結果,養老問題也是一樣。醫改多年不成功,現在倒回來進行改革,仍然不太成功,仍然沒有擺脫市場化取向,醫院仍然在追求利潤。”

“政府該投入的地方,必須投入,不能用市場規律解決所有問題。”唐鈞表示,這個理念如果不解決,中國的養老服務不會有太大改觀,“最多兩三成的老人能享受到養老服務,其他隻能望洋興歎。”

(稿件來源:《民生周刊》2013年第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