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養老:靠市長?靠市場?
媒體聚焦
作者:江山
“政府該投入的地方,必須投入,不能用市場規律解決所有問題。這個理念如果不解決,中國的養老服務不會有太大改觀。”
位於北京市朝陽區的和平家園社區以30%多的老齡率,成為中國老齡社區的一個縮影。
這個社區始建於20世紀50年代末,小區內60歲以上老人有5000多名,80歲以上老人700多名。周圍還有9個類似社區,將近半數老人空巢。
王小龍的“寸草春暉養老院”就設在這裏。這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民辦養老院,由他和幾個清華同學在2012年共同出資1000萬元籌建。
“寸草春暉”開業八個月就已住滿,這在業內幾乎算是奇跡,但王小龍依然有太多的困惑:“土地和成本就像壓在頭頂的兩座大山,絲毫不能鬆懈。”他把這些困惑寫進了給民政部的建議中,作為對《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幹意見》(下簡稱《意見》)征求意見的回複。
2013年9月13日,這份醞釀三年之久的文件終於以國務院的名義全文發布。從市場的反應來看,這是國家力推養老服務業發展的利好消息,不少涉養老概念股票全線大漲。
然而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秘書長唐鈞看來,當前中國養老業困境的症結仍在於“政府支持不夠”,以此來看,“這份文件有進展,但進步不大,在籌劃養老業發展上思路仍然不夠清晰。”
做地產還是做服務?
王小龍是個十分細致的人,看見路邊歪斜的花盆會隨手擺放整齊,看見地毯上留下的汙漬也不忘囑咐工作人員清理幹淨。
這份細致也體現在“寸草春暉養老院”的很多細節上。周六上午,二三十位老人圍坐在院子中間的百年古樹下唱歌。初秋漸涼,每位老人的座位上都有一個厚厚的棉墊子。
“寸草春暉”接收的老人平均年齡在80歲左右,基本都是需要長期照料的失能和半失能老人。這部分老人的照料不僅讓政府和子女“很頭疼”,也常常被一般公辦養老院“拒之門外”。
“中國當前養老業有幾個特點,養老機構關起門來隻做機構的事,社區一般都是保姆公司或家政公司來做服務,但這樣很難保證持續性,特別是社區服務的穩定性和專業性都很差。”王小龍告訴記者。
“寸草春暉”目前有100張床位,“以這個平台為基地,能把人固化下來、服務固化下來、流程固化下來,就能以點帶麵進行服務。養老機構照顧了30個人,同時還能為社區的幾千名老人提供服務。”王小龍說。
這些細致和用心換來了“寸草春暉”的快速成長。開業八個月全部住滿,遠超同行業三四年才能住滿的速度;平時基本處於“滿員”狀態,入住需要排號。
這樣的成績並沒有讓王小龍感到意外。中國社會的快速老齡化和養老市場潛在的巨大需求已經成為各方共識。
據民政部統計數據,截至2012年底,我國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94億,2020年將達到2.43億,2025年將突破3億。
從2010年開始,國家發改委和民政部就開始著手起草《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幹意見》,以期對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我國養老服務業發展做出係統安排和全麵部署。
在醞釀三年之後,該《意見》於9月13日正式對外公布。在中國公益研究院養老研究中心代理主任高雲霞看來,《意見》的出台是為平衡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從整體上推進養老服務業態的發展。“《意見》的核心內容是明確政府和市場的定位,政府要發揮兜底作用;同時要推動社會資本進入養老服務業,發揮社會力量唱主角的作用。”
但事實上,中國政府吸引民間資本參與養老機構建設的政策取向由來已久。2000年以來,我國陸續出台了《關於加快實現社會福利社會化意見》《關於支持社會力量興辦社會福利機構的意見》等文件。
2010年,《國務院關於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幹意見》明確表示,要通過用地保障、信貸支持和政府采購等多種形式,鼓勵民間資本投資興辦養(托)老服務和殘疾人康複、托養服務等各類社會福利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