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學校園

治教經驗

作者:昊獻存

我畢業後就當了老師,從此便與學校結下了不解的緣分。如今所在的校園,環境不斷得到改善,一幢幢教學樓拔地而起,眼前這氣派的大樓、操場上專業的塑膠跑道以及教室的多媒體教學設施,不禁讓我回想起了我的小學校園。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我開始上小學,那是一所六年製的村小。當時學校剛建好,房子異常簡陋,很多教室甚至都沒有講台,南北都是開扇的木框玻璃窗。教室裏擺著許多兩個人共用的長條課桌椅,上課的時候,如果一人起立回答問題,而另一人常常因坐得太靠外而被“掀”個人仰馬翻。臨窗的同學更慘,因為窗子是向裏開的,站起來回答問題時經常會撞到頭,很多學生都被磕得驚叫一聲又坐了下去。

教室的水泥地也很不堅固,不過一兩年時間就已變得坑坑窪窪了,置於其上的課桌總是搖擺不定,我們不得不用紙團、瓶蓋等來墊桌子腿。隨著時間的推移,桌椅也出現了問題,接榫的部位都有了鬆動,有時正上著課,桌子、椅子就癱了下去,學生就會順勢摔倒在地上。出問題的還有門窗,拚接在一起的門板漸漸脫落,窗子在風雨的衝刷下更是糟得不像樣子。學校雇有專門的修理師傅,但也隻是簡單地釘釘子、綁鐵絲,解決不了根本問題。記得有幾次大風把窗戶上的玻璃都吹落了,最驚險的一次,竟有一塊玻璃擦著一名女生的鼻尖落下。

後來,教室的牆體也不結實了,有的地方的磚頭竟然被淘氣的學生掏出來。最可怕的是我所在的教室,班裏有的同學聽到頂棚上有聲音,因此我們隻能和二班的同學輪流使用他們的教室上課,沒有教室用的時候便隻好放假。經過一個多月的時間,教室修好了,我們才恢複了正常的作息時間。

冬天,破舊的門窗四處漏風,而教室裏隻有一隻三開爐子,為此很多學生的手腳都生了凍瘡。那時,生爐子的煤球是我們用從家裏帶來的煤麵團成的,而生火的木柴是我們從家裏背來的,當然生火的人也是我們自己。

去學校生火要起很早,有的學生甚至夜裏一兩點就跑到學校。一次和我同組的一名學生拿著汽油去生火,但卻把生火的順序搞錯了,他竟對著點燃的火倒汽油。汽油遇火猛地燃燒了起來,嚇得那學生一揚手,丟掉了瓶子,誰知汽油又灑到桌子上,燒壞了桌子。幸好汽油不多,火一會兒就被我們撲滅了。學校領導見學生生火存在一定的危險,就請看門師傅生火,但看門師傅一人忙不過來,經常都上早讀了,他才從別的班把燒紅的煤夾到我們班裏來。

學校的書籍很少,於是我們紛紛從家裏帶來書捐給學校,教室裏的小書櫃擠滿了各色的書。學校沒有鋼琴,隻有一架腳踏風琴,每當音樂課的時候我們都搶著去抬琴。我們人小力氣小,教室的台階又高,風琴常常撞著教室台階、門框、講台,沒過幾年被撞得傷痕累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