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音告訴記者,心理谘詢行業對人員的專業素質要求很高,如果患者到不具備資質的谘詢師處谘詢,很可能適得其反,問題沒解決,反而產生不必要的焦慮。市場上一些不正規的谘詢機構,也會給谘詢者做量表測驗,但測驗結果的解讀需要非常專業的能力,解讀不準確,會大大影響心理治療的效果。
身邊的心情“大白”
心理的變化複雜而微妙,我們都希望,如果出現心理問題,身邊能有一位心理健康家庭醫生隨時提供評價和指導。不久前在中國熱映的電影《超能陸戰隊》中,電影主人公大白就是這樣一個家庭醫生的形象,大白隨時能夠覺察到人的情緒變化,及時地提出建議和指導,幫助解決心理問題。
醫生們也在尋找方法實現這樣的願望。2014年8月,一款名為“心情溫度計”的APP正式上線,這款APP的研發團隊是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的精神科醫生。
移動醫療是近幾年醫療領域的熱門話題,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成熟和移動智能終端的普及,很多過去隻能在醫療機構內完成的服務,可以通過移動終端達成,“心情溫度計”也是這樣一個新興的移動醫療服務工具。
開發團隊的吳誌國醫生介紹說,“心情溫度計”提供了5套專業量表(PHQ-9、GAD-7、HCL-32、MDQ和6項生活質量問卷),專注於常見的病理性抑鬱和焦慮情緒的自測,用戶自我測評後,軟件會依據不同的選項統計自我評測的分值,並將各項目的分值以及該量表的總分值彙總到後台服務器,由服務器記錄曆史數據並提供相應的數據反饋。最後,被解讀的數據以溫度計的形式反饋給用戶,讓用戶獲知當前精神狀況的評估結果。
吳誌國醫生強調說,“心情溫度計”不是診斷,而是一個自測工具,目的是促進就醫。我國成人總的精神疾病月患病率為17.5%,其中各類抑鬱障礙和焦慮障礙患病率分別超過4%和5%,但超過96%的患病群體從未尋求專業的精神衛生醫療服務。加之廣大居民對精神衛生知識的低知曉率和低接受度,因此眾多精神心理問題/疾病被“隱藏”在了社區中而無法被專業服務覆蓋。
從全球範圍來看,諸多因素限製了精神衛生服務的可獲得性。除了精神衛生資源短缺及分配不均衡等重要因素外,時間、地域、交通條件、病恥感、病患個體偏好等因素也極大阻礙了服務需求者們去尋求“麵對麵”的精神衛生服務,這些問題在包括中國在內的中低收入國家尤為突出。
“為此,臨床工作者和研究者們正在探索利用現代化信息和通訊技術手段來改善精神衛生服務的可及性,由此發展出電子化精神衛生(e-mental health)的概念和創新服務模式。”吳誌國醫生說,“心情溫度計”的開發,正是基於以上的社會背景。
除了自測,“心情溫度計”還提供心理健康的相關知識,對公眾進行健康教育。
當然,“心情溫度計”未來還可以有更加豐富的功能。吳誌國醫生介紹,由於抑鬱和焦慮障礙等精神疾病的整個診療過程,包括初始識別、評估、診斷、幹預等一係列流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其間產生的大量有益於個體診療和醫學發展的信息,經由傳統醫學“麵對麵”的疾病數據采集和病情記錄的方式已不能充分和有效滿足如此大量的醫學隨訪需求。而“心情溫度計”可以記錄用戶自測的數據動態變化,製作成曲線圖,這些資料直接提供給用戶自己的主治醫生,這樣,醫生就可以得到豐富的參考數據,對診斷和治療都有很大的幫助。
我們都期待身邊有一個心情“大白”,隨時為我們做一次心理體檢,移動技術與醫學的結合,已經為我們實現了這樣一個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