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由於公眾對心理健康的認識不足,到心理門診就診的人不多,門診開在精神衛生中心原門診樓的一角,每周隻設兩個半天的開診時間。現任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臨床心理科主任的張海音醫生還記得,對於當時的患者來說,走進心理科診室,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張海音曾接診一位患者,患者告訴他:我已經在門口猶豫2個月了,今天才總算走進來。
盡管就診患者不多,但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非常重視心理科的發展,1980年代,受當時上海市衛生局委托,醫院承辦了心理醫生的專業培訓班,為心理科工作儲備專業人才。1990年,上海第一條心理健康谘詢熱線開通,由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的專業人員接聽電話。
到了上世紀90年代,社會上形成心理熱,學校裏開始設置心理輔導老師,各種心理谘詢工作室出現在市場上。同時,衛生係統要求三甲綜合性醫院必須設置心理門診,中國心理學科進入快速發展的階段。
為了滿足公眾對心理健康服務的需求,1998年,上海市心理谘詢與治療中心投入使用,心理谘詢與治療中心設置在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旁的一座獨立的建築中,是中國第一家獨立設置的心理谘詢與治療中心。
中心投入運營之初,門診量不多,平均每天接診大約60人,但此後增長迅速,每年門診量增長30%,近幾年的增長率也在10-15%,目前每天接診700多人。走進上海市心理谘詢與治療中心,給人留下的印象是不太像醫院,中心環境寬敞明亮,診室私密性比普通醫院更強,候診者安靜地在走廊裏等待。
門診量的增加,反映了人們對心理疾病認識的改變。張海音醫生告訴記者,他曾看到有老總讓助理陪著來就診,這說明大家已經不認為看心理門診是羞恥,而是一種正常的需要。現在,上海市心理谘詢與治療中心有30個門診室,從患者需求出發,中心開設了睡眠障礙、焦慮、抑鬱障礙、強迫症、老年心理、兒童心理等專病特色門診。另外,中心可以提供國際主流的各種心理治療方式。
心理谘詢對專業人員的要求非常高,作為國家衛計委三大心理治療師培訓基地之一,上海市心理谘詢與治療中心對心理醫生的專業能力要求很高,他們都是具有精神科醫生資質和從醫經驗的醫生,經過心理學科培訓後才可以為患者開展心理谘詢和治療。張海音醫生告訴記者,心理科門診與其他軀體疾病的門診不同,診斷和治療的耗時長,一次心理治療一般需要50分鍾,醫生非常辛苦。
心理谘詢行業的“火熱”,也帶來了谘詢機構的良莠不齊。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黨委書記謝斌介紹,新修訂的《上海市精神衛生條例》對心理谘詢機構的資質和登記、監管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在此之前,社會上的各種所謂心理谘詢機構,都是以其他谘詢業務的名義登記。在這些機構中,谘詢師的資質難以保證,業務質量也難以監管和控製。謝斌提醒說,今後市民一定要到正規的心理谘詢機構求詢,以獲得專業的心理谘詢和治療。
去年國內上映了一部名為《催眠大師》的影片,電影中,心理谘詢行業被描述為一種時尚、高端、神秘的職業。這樣的印象,也正是吸引很多人成為心理谘詢師的重要原因。目前,國內市場化的心理谘詢行業數量很多,但良莠不齊,心理谘詢機構的注冊、谘詢師的考試、頒證等環節比較混亂,一直飽受詬病。有業內人士介紹,日本在將近30年的曆史裏一共才考出1.2萬多名心理谘詢師,而我國從2002年開始,僅上海8年中就已經頒出了5萬多張“心理谘詢師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