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被歧視的醫生和病人(3 / 3)

近5年來,醫院獲得各級各類人才項目包括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1項(肖澤萍)、浦江人才3項(崔東紅、王繼軍、王振)、上海領軍人才“後備隊”培養對象1項(卞茜),上海市公共衛生優秀學科帶頭人2項(趙敏、何燕玲),上海市公共衛生優秀青年人才3項(李學海、王振、苑成梅),上海市衛生係統“新百人計劃”3項(趙敏、李春波、李華芳),上海市衛生係統“新優青計劃”3項(王振、陳俊、劉曉華),上海市優秀青年醫學人才培養計劃4項(程文紅、劉登堂、卞茜、薛海波)。特聘外籍教授1人(Michael R. Phillips)、東方學者1人(李笑虹)。

近年來,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積極開展教學研究和教學改革,加快課程建設步伐,目前《精神病學》和《醫學心理學》分別成為上海市教委和上海交大醫學院的精品課程項目。

精神,需要更溫暖的照顧

人們對精神疾病有各種誤解,比如,精神病患者會傷害他人;比如,精神疾病無法治愈。但真實的情況是,如果及時治療,患者的衝動行為可以控製;在接受規範的治療後,一部分病人完全可以回歸正常生活,極少複發或者永不複發。當然,精神疾病對患者的社會能力損害會比其他疾病更加嚴重,他們很可能因為疾病無法正常生活和工作。

也就是說,神秘而脆弱的精神世界,更需要我們的嗬護,而作為精神科醫生,則更加需要一顆溫暖的心。

吳彥醫生經常給精神科新人講一個老故事。他講到一位德高望重的精神科醫生,得到患者們一致的尊重和愛戴,有一位病人一直追隨他、敬仰他。這位老醫生病重躺在ICU的病床上,這位病人也千辛萬苦跑去看他,獻花、擁抱。吳彥醫生說,精神科的醫患關係比普通的醫患關係更加微妙也更加重要,醫生與病人、病人家屬的每一次溝通,每一句話,每一個姿勢,可能都會影響治療的進展。

在很多人的想象中,精神科的醫患關係隻有管理和被管理,病房仿佛隻有對病人自由活動的限製,隻有冷冰冰的規定和藥物。事實上,上麵這些畫麵已經消失多年,精神科發展到現在,有更多有效的方式控製病情,患者需要約束的情況已經很少。

記者在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的病房看到,精神科病房與普通醫院病房並沒有什麼不同,稍有差異的是病房裏除了生活必需用品以外,其他雜物幾乎看不到,比普通病房更加整潔。絕大多數住院患者可以在病房裏或者走廊裏自由活動,隻有精神病急性發作有衝動行為的患者,為了防止患者傷害自己和他人,會在一定時間內被約束在固定的位置。

“多人住在同一間病房,會不會有危險?會不會互相影響?”記者問了一個很外行的問題。醫生解釋說,大多數精神疾病患者,會喪失一部分與人交流的能力,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所以精神科病房裏常常看到的場景是,患者各自呆在自己的一角,互不關心。“要是能互相講講話,倒是好現象呢。”當然,偶爾有病人出現衝動行為,病房醫生護士會隨時嚴密巡查,及時阻止事態。

精神科的醫生和病人之間,早已不是人們想象的像“獄警”與“犯人”那樣的關係,治療過程中,醫生與患者以及患者家屬需要大量的溝通,時間長了,患者甚至對醫生有了感情。

回到我們開篇時的問題:精神病患者為何會受歧視?一種“詩意”的說法是,精神病患者是無法遵守社會規則的人,而我們大多數人,對少數不遵守規則的人抱有敵意。在這個假設中,精神病患者除了為社會帶來負擔,似乎沒有任何價值。但是,如果從另一麵看,曆史上有眾多精神病患者,卻給人類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今年是荷蘭畫家梵高離世125周年,世界各地舉辦各種活動紀念這位偉大的畫家。梵高是後印象主義的先驅,他的藝術風格深深影響了20世紀的藝術。梵高深受精神病困擾,曾割掉自己的右耳,最後在37歲時開槍自殺。有人分析說,梵高的畫作中可以看到由精神病引起的一些幻覺和變形,但這些病態的表達卻正好讓他的作品產生奇妙的美感。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星空》,就是在一次住院治療後創作的。

精神疾病患者是人群中客觀的存在,他們是病人,更是弱勢的民眾。如果消除了誤解與偏見,歧視也就沒有了存在的理由。

關於精神疾病的四個誤解

如今,“腦殘、神經病、武瘋子”等流行用語充斥著人們的日常生活,“泛精神病”甚至成為我們日常娛樂的內容。

但似乎沒有人去關心真正的精神疾病。一些錯誤認識帶來了人們在情感上對精神疾病的羞恥感,而羞恥感會導致態度上的成見和偏見,態度進一步決定行為,歧視由此而生。了解精神衛生知識,提高我們的精神健康素養,能夠幫助我們科學地認識精神疾病,更客觀地對待精神疾病患者。

誤解一:遠離“神經病”就遠離精神疾病?

調查顯示中國人各種精神障礙的終身患病率是17.6%。也就是說:100個人中就有17.6個人在一生中可能患有精神疾病。每一個人在一生中都會有一段時間可能出現情緒或精神方麵的問題,就像會感冒發燒一樣,我們將這種現象稱之為“精神感冒”。因此,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待精神疾病患者並不能讓我們遠離精神疾病,正相反——去了解他們,科學地認識疾病才能幫助我們有效預防和盡早發現。

誤解二:精神疾病患者都是危險的“瘋子”?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診斷分類,精神疾病約有200種之多,排在前三位的是:心境障礙、焦慮障礙和物質依賴相關障礙,而可能存在意識喪失、行為失控的重性精神障礙的患病率僅占總患病人數的1%左右。也就是說絕大多數精神疾病患者都不是我們想象中那種披頭散發、手舞足蹈、危險恐怖的樣子。

誤解三:精神疾病患者更容易暴力傷人?

調查顯示重性精神疾病患病中存在暴力傾向或有暴力行為的人約占8%-10%,而在未患病的普通人中則有近20%的人使用過暴力。試想如果自己生活在一個100萬人口的城市裏,有暴力行為傾向的精神疾病患者大約會在1000人左右,而存在過暴力行為的普通人則達到20萬之多。也就是說,發生暴力行為的精神疾病患者數量遠遠低於普通人。

誤解四:得了精神疾病就無藥可救了?

根據中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精神衛生中心在2009年公布的數據,超過八成的患者並不屬於重性精神疾病,他們不需要住院或特殊監管,通過一般性治療就可以得到康複。對於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我國有著完善的治療和管理規範,他們可以通過入院治療、社區康複、家庭康複等方式回歸社會。而社會和大眾對他們的理解和關愛可以提高他們康複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