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國家衛計委委托,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每年舉辦全國精神科醫師、護理進修班和研修班等繼續教育項目,培養了大批精神科醫療、護理骨幹。
心理谘詢師和心理治療師培訓中心於2002年底成立,是國內最具權威的心理谘詢師專業培訓機構之一。中心每年舉辦“心理谘詢師職業培訓”、 “中德精神動力學心理治療”、“中美認知行為治療”以及“結構式家庭治療”等連續培訓項目,在國內外具有較大影響。
中心邀請國內外精神心理疾病研究的知名專家與大師進行講學、授課和學術討論,建立“東方精神醫學論壇”並形成品牌,為進一步提高人才專業素養打下紮實基礎。推動科技進步和創新,關鍵是人才。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的醫務人員用他們的智慧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飛躍,開創了多項臨床、科研工作先河。
教學科主任方華介紹,精神科學習的確有一些特殊之處。比如,精神疾病的診斷主要靠精神檢查,不像其他學科可以看各種檢查報告,依據數據診斷。精神檢查要求醫生有豐富的知識,有與患者溝通的技能,檢查一個病人耗時很長,有時候要一個多小時。因此,學生必須從老師的帶教中主動學習,積累經驗。
當然,一名醫學生第一次走進精神病院,首先要學習的,是從職業安全開始,適應精神病院這個特殊的環境。
“和病人接觸時,雙手要放在身前,背靠牆;要多和病人溝通,不要戴有色眼鏡看病人,當你尊重病人了,病人也會尊重你的。”新醫生到醫院,總是能聽到帶教老師這樣的叮囑,這兩句話是成為精神科醫生最重要的前提:保護好自己,尊重病人。
有效的精神疾病藥物得到應用後,精神病患者在醫院裏傷人的情況越來越少,但偶爾的衝動行為還是可能給醫護人員帶來傷害。由於工作中存在風險,精神科醫生每月有一筆特殊崗位津貼,這筆幾十元的補貼,被醫生們稱為“挨打費”。
學會保護自己是精神科醫生的職業需要,保護好病人,更是精神科醫生的職責。在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的病房裏,醫生們有一項名為“看飯”的工作,這項工作在其他醫院裏聞所未聞。
為了解答這個疑惑,記者跟隨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學科帶頭人方貽儒,了解病區患者們的生活。跟普通醫院住院部不同,精神科住院部設立了一間餐廳,患者統一在餐廳就餐,而不是床邊。方貽儒向記者解釋,精神疾病患者在就餐的過程中有可能因為吞咽功能障礙發生哽咽,嚴重的會危及生命安全,因此醫院要求患者統一就餐,醫生在餐廳觀察患者的就餐情況,避免發生意外。這個工作沒有什麼技術難度,但卻要求醫生細心和責任心。
做精神科醫生,除了麵對患者,他們還要花很多精力來教育家屬、協調家屬與患者之間的關係,有些情況,也許是其他科室醫生很少遇到的。
在精神科病房裏,長期住院的患者不少,其中很多人早就符合出院標準,但家屬不願接回,無法出院。中國社區康複支持普遍不足,精神疾病患者會給自己的家庭帶來很大的負擔,家屬需要作出較大的犧牲,一些家屬為了減輕壓力,就把患者推給醫院,不願為患者辦理出院手續。但精神疾病患者長期住院對他們的康複並非是一件好事,長期住院的病人社會功能逐漸衰退,很難回到正常的生活環境中。
在這種時候,為了病人的利益,醫生需要積極地與家屬溝通。
對於剛剛入職的精神科醫生來說,壓力和困惑不言而喻,麵對年輕醫生,八病區吳彥主任說:“精神科的醫生要承擔的責任很重,因為你是病人和家屬的希望,他們的情感都投注到了你身上,有好的,也有壞的。你要想清楚,自己願不願意承擔這些。”
精神世界的福爾摩斯
當一位新醫生做足了心理上的準備,就要開始他的“奇妙之旅”了。
精神疾病的診斷,主要依靠精神檢查,而精神檢查的過程,就像是醫生充當福爾摩斯,通過與患者的交流,醫生在患者的精神世界中尋找蛛絲馬跡,然後利用專業知識分析、總結,得出診斷結論。
記者觀摩了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的一次教學查房,所謂教學查房,就是資深的精神科醫生帶領年輕醫生和實習生對患者進行相關檢查,檢查結束後討論病情、指導後輩,這個過程是精神科醫生培養的重要環節,老醫生的知識、技能和經驗在教學中得以傳承。
這次教學查房的帶教老師是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老院長王祖承教授,他是中國最早的一批精神醫學專家之一。王教授為一位62歲的患者進行了精神檢查,整個過程耗時半個多小時,精神檢查後,王教授又用一個多小時授課、討論病例。
患者走進示教室,除了頭發胡須有些長,衣著還算整潔,表情也很自然,動作協調,看到王教授,趕忙恭敬地打招呼,與常人的行為舉止並沒有太大的區別。王教授讓患者坐在自己身邊,離得較近,和顏悅色。王教授聲音親切,從患者的基本情況問起。
問答中,王教授不時扶著患者的手臂,可以看到,患者在醫生麵前也很放鬆。精神檢查持續了半個多小時,前三分之一的時間,患者的回答聽起來挺正常,但隨著問題的深入,異常逐漸暴露出來。精神檢查結束,患者離開示教室後,王祖承教授開始了他的授課。王教授先分析患者的症狀,患者意識清楚,交談自然、態度合作;但有妄想、誇大、偏執的症狀。患者的異常主要有,情感上的不協調——不承認自己有病,但也不反感住院;意誌的衰退——無法從事之前的工作;沒有自知力——無法認識自己的病情。
接下去,王教授與醫生們討論了患者的診斷、治療和預後,其中穿插了精神疾病的流行病學知識以及重要的科研課題、社會文化背景等。
盡管精神檢查看起來充滿主觀色彩,但實際上,是一個嚴密而規範的過程,精神科醫生用各種技術手段“偵破”病情,這個過程中,還要考慮患者過往的生活經曆、工作環境、疾病發展的曆程,綜合各種要素後再診斷和施以治療。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之所以能夠成為精神科醫生的搖籃,得益於醫院強大的人才專家隊伍。醫院擁有一批醫德高尚、技術精湛的專家、教授,具有解決精神科急、重、難病例的診治能力,為市民提供優質的醫療、護理服務。全院共有職工1300餘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1000餘人,具有中級職稱者300餘人、高級職稱者100餘人;博士生導師8名、碩士生導師22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有19位;目前具有全國二級以上學術團體或者省(市)級專業委員會的主委、副主委51位,專業雜誌主編和副主編10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