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著仁愛之心,佇立在瘋狂裏
“住進精神病院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如果按照這樣的網絡流行句式去搜索一下,幾乎可以肯定地得到幾篇長長的回答,以及遇上大批關注此問題的網友。原因正和精神病的病因一樣:未知。
“關、押、捆、綁”的曆史早已遠去,但為了對患者的“三防”(防消極、防衝動、防逃跑),精神病院的大多數病房是與外界隔離的。在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的心境障礙病房,病房與外界之間由透明的玻璃門隔開,每個房間的窗戶外也都沒有柵欄,不過窗戶隻能打開一小點。親友來探視病人需要經過醫護人員的檢查,以免帶入細長、尖銳物體等違禁物品。為防止病人逃跑,醫生護士在病房裏穿行時需要隨時鎖上病房與外界相通的門。
《新民周刊》記者走進病房時正值探視時間,除了少數一兩個病人被束縛帶約束在椅子上之外,大多數病人都在自由活動,有的在走廊上散步,有的三三兩兩聊天,有的拿著書本仔細閱讀。記者和護士經過病人身邊,有人會非常有禮貌地再三打招呼,有人會嗬嗬地微笑,還有的會上來搭訕。護士說,用束縛帶約束的病人通常是有躁狂或衝動症狀的,這樣做是為了保證他們自身和周圍其他人的安全。症狀減退後,就會讓病人自由行動。病人可以在病房裏自由活動,這是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的護理部在全國精神病院帶頭實行的。1984年,中心組織部分病人去杭州旅遊,這是前所未有的;而從1985年開始,根據實際病情允許,病人可以戴手表、聽自備的收音機、穿自己的衣服、帶毛線來病房裏編織等,而這些在精神科病房裏曾經是絕不允許的。
眼下,心境障礙病房裏的病人們不僅可以自由活動,還能在位於病房中部寬敞的“食堂”吃飯、看電視、打牌、給外界打電話,還能在活動室裏用電腦看視頻。開放護理是一把雙刃劍,給病人更多的自由和舒適度有時意味著護理難度的增加,這對他們的護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目前病房裏每一個房間都有獨立的衛生間洗浴間,病人的住院體驗提升了,但護士的工作強度明顯上升。以前使用公共衛浴時,護士隻需要盯一處地方,現在需要每間都仔細檢查,因為衛生間是病人最容易有自殘自殺等消極行為的場所。
“病房裏的護士,還沒有沒挨過病人打的。”一名護士長告訴記者。有些病人動手前沒有任何征兆,前一秒還是笑嘻嘻的,下一秒就可能一巴掌狠狠扇在護士臉上。挨打之後雖然委屈,可也沒有任何辦法,隻能把眼淚往肚子裏吞。尤其是新護士,缺乏與病人的溝通經驗和判斷能力,更容易成為病人暴力的受害者。在重症病房裏,這樣的危險就更大了。病房的醫生告訴記者,這裏的病人有的是暴力傾向嚴重,“一人單挑五個警察”,被五花大綁送進來的;有的是年齡大、住院時間長達十幾二十年的病人,通常還患有身體疾病,病房裏還要承擔一部分綜合醫院的治療任務。重症病房是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唯一設有兩個醫護辦公室的地方,其中一個位於病房內,靠近病人情況較重的一級護理病房,就是為了隨時以最快的速度應對突發情況。
精神科病房的醫護人員麵對的情況也許是各科醫院中最複雜的了。護士說:為了防病人自殘,病房規定病人不能用耳機等長條狀的東西,但有的病人會把褲子或者塑料袋搓成長條繩索用來上吊,總不能不讓他穿褲子、不給他用塑料袋吧?!有的病人有被害妄想,在醫院待過一段時間後,覺得自己得病就是醫生護士害的,出院後還會來找醫護人員的麻煩,甚至造成人身傷害;相反,有的病人會對護士產生鍾情妄想,不僅自己喜歡上了護士,還認為護士也喜歡自己,出院多年後還來醫院找尋當年護理自己的護士……
在這種情況下,護士自身也麵臨身體和精神的雙重高壓,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護理部、文明辦、工會聯合建立“心靈驛站”,為護士提供個別心理谘詢、團體心理輔導和成員心理督導,傾聽她們的困惑,幫她們傾倒“心理垃圾”,幫助新護士適應工作環境和節奏,被上海市衛計委評為“人文關懷,醫務職工心理疏導”優秀項目。
整個住院部,氣氛最為輕鬆的是心身科病房,這也是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唯一的一個開放式病房,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出入,病人不用穿病號服,也沒有攜帶物品的限製。這裏的病人主要存在抑鬱、焦慮、強迫、睡眠、飲食等障礙, 除藥物治療外,心理治療是主要的治療方式。活動室裏,幾個病人正圍坐著打麻將,旁邊還放著乒乓球桌和電視。病房的走廊上掛滿了病人創作的書法和繪畫作品,仿佛此處不是精神病院,而是某家藝術館。
在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裏穿行,時不時能遇見醫學院的實習生或者前來進修的醫生。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作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和複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同濟大學醫學院、上海中醫藥大學的教學醫院,擁有精神病與精神衛生學博士、碩士點,博士後工作站,心理學碩士點。中心對住院醫師進行規範化培養,並開展全科醫生培養項目。並且,受國家衛計委委托,中心每年舉辦全國精神科醫師、護理進修班和研修班等繼續教育項目,培養了大批精神科醫療、護理骨幹。
國內最具權威的心理谘詢師專業培訓機構——心理谘詢師和心理治療師培訓中心於2002年底在此成立,中心每年舉辦“心理谘詢師職業培訓”、 “中德精神動力學心理治療”、“中美認知行為治療”以及“結構式家庭治療”等連續培訓項目,在國內外具有較大影響。
國內外精神心理疾病研究的知名專家與大師應邀來此講學、授課、展開學術討論,中心建立的“東方精神醫學論壇”已形成品牌。
“從本科教育開始到職業的終點,我們為精神醫學的專業人士提供全程的教學培訓服務。”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院長徐一峰說。
全程撫慰心靈,打造心靈家園
精神病學與心理學並重,是現代精神衛生中心發展的先進趨勢。緊鄰“600號”的零陵路604號,是隸屬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的上海市心理谘詢與治療中心,這是最早在精神專科醫院設立的獨立心理谘詢中心,主要為各類心理障礙患者及受心理困擾的來詢者提供心理谘詢服務,並開展多種心理治療。它擁有全國規模最大的心理治療與谘詢門診,2014年,心理谘詢門診約24.4萬人次,心理治療約6700人次。
由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負責的“上海市心理健康熱線”,是上海市最早設立的熱線電話之一。從2008年12月起,與“上海市公共衛生公益電話”合並為“上海市心理援助熱線”(12320-5),繼續為上海市民提供心理危機幹預和心理健康促進服務。
如今,由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創立的上海市社區精神病三級防治網絡,被譽為“上海模式”,得到WHO的高度認可。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老院長粟宗華是“三級防治網”最早的倡導者。1956年,上海市協調衛生、民政、公安等部門組成上海市社區精神病防治領導小組,並將當時上海第一醫學院(現複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第二醫學院(現交通大學醫學院)精神病科的技術骨幹力量調入上海市精神病防治院,使醫、教、研彙成一體,成為全市精神病防治的技術指導中心。1958年,粟宗華受命組織開展全市一千萬人口的精神病普查,繼而在郊縣農村開辦精神病療養村。上世紀70至80年代,精神病人住院難一度是中國精神醫學界麵臨的難題。在導師粟宗華的倡導下,嚴和駸繼續落實各區精神病防治站的建立工作,每一個防治站裏設有幾十張床位,並逐漸在這個基礎上,擴建成區級精神病醫院,後來,街道、居委普遍建立精神病人監護組。
作為上海市疾控中心精神衛生分中心的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是第三級網絡,各區級精神病醫院是第二級網絡,街鎮的康複站、工療站是第一級網絡。精神病社區“三級防治網”既包括專科醫院,又涵蓋基層機構,對精神病人從醫院內到醫院外都有係統的治療、照顧措施。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要做的不止於此。幾年前,國內有一本名為《天才在左,瘋子在右》的暢銷書,在這本對精神病人的訪談筆記裏,描述了許多邏輯嚴謹、思維縝密甚至料事如神、對萬物洞若觀火的精神病人,在這些文字裏,精神病人和天才、“大神”隻有一線之隔;無獨有偶,美國2001年出版的《雅致的精神病院》一書中,作者介紹的麥克林醫院,被稱為美國的“貴族精神病醫院”,這座百年醫院閃爍的人文之光,甚至讓某些患有、患過精神病的詩人、藝術家、學者以住進麥克林為榮。中美兩國的文字都在述說這樣的事實:精神病人的素質決不可小覷,精神病院的職責不能隻限於醫療和護理,而要轉為充滿人文關懷的全程服務。
“讓患者痊愈並回歸社會、回歸生活,這個任務應該由醫生、護士、心理治療師、心理谘詢師、心理康複師、社會工作者等角色組成的一個完整團隊來完成。”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黨委書記謝斌說,以前,醫生和護士做了上述團隊裏的太多“兼職”工作,而現在這些角色的專業化、為患者服務的團隊化,正是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的發展方向。例如,中心現有一名畢業於德國、拿到碩士學位的康複師,采用的音樂療法並不是簡單地放放曲子就行了,而是要根據每個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設計,不同的人在康複的不同階段所適合的音樂都是不一樣的。而中心已經有專職的社會工作者,將來會培養更多,他們的任務是幫助患者回歸正常的生活軌跡,為他們做求職谘詢、聯係用人單位等。
在精神醫學人文之光的閃耀下,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在疾病康複、預防、控製等方麵都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以中心為代表,中國精神衛生事業進入了腦神經科學、預防、和“生物-心理-社會”全程服務時代。
普灑仁愛八十載,慈心濟眾鑄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在WHO“人人都需要精神衛生”的倡導下,越來越多的人們會發現,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這個心靈的撫慰者,會成為夢裏的“伊甸園”。那裏沒有恐懼,那裏無需嫉恨;那裏芳草萋萋,那裏鶯歌喃喃;那裏有天使的嗬護,那裏是心靈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