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雞舍劇社情義深(2 / 2)

但也不是所有人都願意與殘疾兒童一起表演。劇社曾遭遇過孩子們上完第一節課後就走的情況,這個社會也沒有完全準備好與殘疾人和諧共處。把一個小劇社的經驗推廣到整個國家是很困難的,但隻要給人們樹立了一個正麵的例子,整個國家就會慢慢地學會平等地與殘疾人相處。

瑪麗說:“我們有熱情,有想法,有幹勁,但若沒有財政和國家支持,劇社就不可能如我們預期的長足發展。”比如他們需要更大的場地和更大的舞台,就要花錢去租,因為沒人願意免費提供。結果本應用於發展劇社的資金都拿去租了小場子,再拿不出錢來租大場子和大舞台。盡管如此,場地還是要租的,因為公演需要——公開演出是劇社必不可少的重要活動。更重要的是,對於一個演員來說,公演是進行藝術交流的寶貴機會。

社長說,他們想要一個後台空間寬敞的舞台,以照顧一些行動不便的社員。Na Strastnom中心劇院正是他們想要的那種,而他們上次演出的“記者之家”大廈就達不到要求。因此他們期待國家給予支持,一直在期待,雖然希望渺茫。“我們不輕言放棄。因為我們也有正常人具備的野心和奢望”,國家劇院電影演員丹尼斯·邦達爾科夫說,“我們有夢想,能克服一切。”

雖然劇社現在麵臨著很多問題,正處於發展艱難時期,但孩子們在這裏感覺到了家的溫暖。“波琳娜、阿蓮娜、格裏沙、伊裏亞,嗯,整個劇社的人,當然,還有社長他們!”在上一場戲劇中扮演主角的瑪爾加麗塔·卡裏莫娃細數著自己在這裏交到的朋友。另一個主角由基裏爾和格裏沙扮演:基裏爾飾演一個酷愛攝影的小男孩,格裏沙則是他的“影子”。因為基裏爾患有小兒麻痹,於是整個戲劇過程中格裏沙一直托著基裏爾。可以說這個角色是他倆共同完成的,場麵感人至深。

劇情其實很普通:一個小男孩和一個小女孩,彼此沒有共通之處,生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裏,但他們彼此成為了好朋友,彼此相愛,彼此互助。其實,在生活中亦是如此。在雞舍劇社,人人真誠而真實地愛著彼此,在這小小的空間裏,充滿了無盡的關懷和愛。

[譯自俄羅斯版《明鏡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