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歌的廣告策略
今日世界
作者:馬丁·穆勒,克裏斯多夫·保利等/文,鄭莉/譯
質疑聲中的穀歌
穀歌(Google)是目前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免費搜索引擎,用起來快捷、舒適。它為我們分類、整理數量繁多的信息,提供檢索和解決方案,已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調查數據顯示,在10名搜索引擎用戶中,9名選擇了穀歌。1996年,拉裏·佩奇和謝爾蓋·布林在斯坦福大學的學生宿舍內共同開發了這款全新的在線搜索引擎。
創立之初,穀歌隻是兩名在校學生不經意與遊戲般的發明,他們的初衷源於一個樸素的願望——盡可能檢索更多的網頁,為人們提供海量優質信息的搜索。2004年,穀歌上市。其創辦人在首次募股公開書中寫道:“穀歌不是個傳統的公司,我們也不想成為這樣的公司。”話雖如此,人們還是不由得想:穀歌真的與別的公司有什麼不同嗎?它真的比別的公司好很多嗎?這款搜索引擎到底有多公正呢?針對其搜索公正性的質疑聲越來越大。
有的企業抱怨自己被穀歌排擠;有的則覺得穀歌懲罰了它們,因為它們沒有遵守穀歌的遊戲規則;而穀歌的使用者們給予了穀歌無比的信任,卻被它蒙在鼓裏,耍得團團轉。
穀歌已經成為網絡時代的“門衛”——它的搜索引擎決定,何種搜索結果以何種先後順序呈現在我們眼前;同時,它還極大地影響著我們獲取信息的途徑,以及我們買誰家的商品。這時,一個問題就顯得尤為關鍵:在衡量網絡世界的時候,穀歌公司到底有多中立?
這個影響力巨大的公司宣稱它“追求透明度”。然而,對於“它的搜索結果是怎麼出來的?”,穀歌總是諱莫如深。即便給出回答,也隻是朦朧的霧裏看花。例如,穀歌聲稱,搜索結果的“權威性”是影響搜索排名的最重要因素,他們的目標是找到“最好的答案”。然而,什麼才有權威性?什麼是最好的答案?這兩個問題的答案,當然隻有穀歌說了算。
穀歌給自己塑造了一個剛正不阿、不偏不倚的形象,而這一切都是假象。要知道,穀歌需要利用它的搜索引擎獲得最大利潤,這是他們的盈利模式。尤其是當搜索關鍵詞與產品和服務有關時,穀歌就露出了它的本來麵目——它隻關心自己的利益。
穀歌給很多競爭者造成了困擾。它不斷覬覦新的生意,憑借自己巨大的市場份額,搶占新的領域,並且絲毫沒有停下來的意思。來自旅遊、貿易、出版等各行各業的反對者們指責穀歌明顯偏袒了自有產品,如穀歌地圖、穀歌購物等。
穀歌為何不客觀?
1996年1月,身為加州斯坦福大學理學博士生的拉裏·佩奇和謝爾蓋·布林開始了一項關於搜索的研究項目。區別於傳統的靠搜索字眼在頁麵中出現次數來進行排序的方法,兩人開發了一個對網站之間的關係做精確分析的搜尋引擎。有專家認為,這個方法從一開始就偏離了中立的立場。理由是:何種因素以何種比重影響搜索結果,這是設計人員自己做出的決定。佩奇和布林給自己的搜索引擎選定的最主要因素是“外部鏈接源的多樣性”。也就是說,一個擁有越多外部鏈接的網頁,它的搜索排名也就會越靠前。穀歌的搜索計算方法高度機密、十分複雜,而且一直在被改進。目前,這一方法包含大小200多個標準,“停留時間”就是其中一條,不久前又新加入了“質量”。
在過去不到二十年的時間裏,除了搜索引擎,穀歌不斷推出新的產品和服務,從免費電子郵箱Gmail到穀歌地圖,從收購在線視頻分享網站YouTube到新型社交網站Google+。這些舉動無疑惹惱了很多人。在歐盟和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收到的申訴中,關於穀歌利用其壟斷地位推廣自有產品的申訴占了絕大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