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把握中國服裝市場的增長機遇(2 / 3)

趨勢四:休閑場合與活動增多。十年前,可供選擇的娛樂活動和社交場合有限。居住在省會城市的人們可能偶爾外出吃飯或唱卡拉OK,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學校、工作和家庭構成了生活的全部。今天,典型消費者的體驗領域顯著擴大,消費者對服裝的選擇體現了針對不同場合配搭“適宜”服飾的理念。為此,消費者的衣櫥正在不斷擴大。隨著各種場合日漸增多,人們日益需要適合這種新生活方式的服裝。中國消費者將繼續嚐試為不同場合配搭不同的穿著。這一切都意味著企業將有機會塑造消費者的行為和偏好。領先企業通過推廣和銷售能夠滿足特定場合需求的產品,將成為市場的贏家。

趨勢五:由情感空間界定的消費者。十多年前的消費者被大品牌強烈吸引,但很少考慮到品牌可以代表個人身份或者反映出一個人的人生觀。今天的年輕消費者更多地表示,他們通過服裝獲得了情感方麵的滿足感。企業不可以再單純依靠知名品牌的地位,消費者正在尋找能夠與他們產生更深層次共鳴的品牌,服裝產品必須能夠牽動消費者的情感心弦。

我們在男性和女性消費者中觀察到四大情感空間(見下頁圖1),企業需要了解這些需求狀況,以對自身的品牌產品進行相應定位。

情感空間的垂直維度以成功為導向:一端是事業成就、社會地位和自我完善,另一端則是悠閑自在、放鬆和享受生活。重要的是,60%�%的中國消費者都傾向於追求成功。由於中國社會存在巨大的向上流動可能,因此人們認同不斷進取和個人發展的理念。值得注意的是,鑒於女性在服裝上的消費將高於男性,“成功女性”將成為一個尤為重要的消費群體。這一傾向在大城市中更為顯著。在較小城市中,生活節奏較為緩慢,生活成本較低,消費者既可以節省更多,也可以把更多的收入花在休閑和娛樂方麵。他們對事業和社會地位的感覺不太強烈,因此更加傾向於享受生活。

情感空間的水平維度以時尚為導向,一端是“時尚靚麗”,另一端是“優雅經典”。我們的研究表明,女性更希望通過著裝來表達自我,而男性則更希望融入社會群體之中,並偏好休閑和低調的裝扮。

企業必須考慮消費者的情感需求及自身的品牌精髓,並把自己定位在機會更大的情感空間中。

趨勢六:新的分銷渠道和零售業態。企業在確定利用合適的分銷渠道進入並擴大市場時,必須全麵考慮地理範圍和城市層級。

小城市消費者不像大城市消費者那樣擁有各種各樣的購物體驗,百貨公司和單一品牌專賣店仍將最受他們青睞。因為較小城市的現有選擇往往是年代久遠的低檔百貨公司,而更為成熟的現代百貨公司能夠創造愉快的購物體驗,將繼續成為這些城市消費者的周末休閑地。即使是在較大城市,百貨公司仍然是有力的競爭者。目前,超過35%的服裝銷售額來自百貨公司。此外,進入百貨公司的品牌依然具有相當的競爭力。一位樓層經理告訴我們:“新品牌隻有三個月的時間來證明自己。”

但總體而言,大城市消費者的要求越來越高,並期待更積極、更新穎的購物體驗以及高品質的服務。因此,他們會逐漸對百貨公司失去興趣。在現有的渠道選擇中,購物中心的定位使之表現良好,它擁有更加多樣化的產品選擇並緊跟最新潮流趨勢。然而,單一品牌專賣店或櫃台仍將成為主導形態,這是因為消費者對品牌的了解更加深入,並渴望購買特有品牌。

是多品牌零售渠道還是單一品牌零售渠道更適合某一品牌,要取決於該品牌在中國服裝市場上的定位。在美國等市場,Saks Fi­;h Avenue和Bloomingdale等百貨公司如同消費者的衣櫥顧問,由賣手幫助消費者在眾多品牌中圈定選擇的範圍。中國多品牌零售商通常沒有類似的能力,這使得它們對消費者的吸引力較弱。但也有一些多品牌零售商(比如香港I.T公司)已經開拓了一個小眾市場,將新潮而又不太知名的小眾品牌引入中國服裝市場。對於缺乏資源運行單一品牌專賣店的小型品牌,這種分銷形態是理想之選。然而,隨著品牌的壯大,它們會希望更多地控製產品的銷售權,並很有可能轉向單一品牌零售。

值得一提的是,特許經營模式在未來十年內對服裝零售而言仍至關重要,在較小城市尤其如此。目前,中國主要休閑及運動品牌50%至90%的收入來自特許經營商。展望未來,更多的品牌公司將開始直接控製其在大城市的零售,但在小城市,它們將繼續依靠分銷商和特許經營商來實現滲透和擴張。

由於來自互聯網一代的消費者日漸增多,網上購物的重要性必將與日俱增。我們預計中國網購者的數量將從2010年的1.45億增至2015年的3.29億。事實上,服裝目前已是中國消費者網購最熱門的品類。然而,幾乎沒有實體零售商能夠充分開展多渠道業務。比如,目前以特許經營為基礎的門店很難處理網上購買的物品的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