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對需要幼兒重點觀察對比的畫麵,進行重組。還是以繪本《漏》為例,教學目標之一:引導幼兒細致觀察畫麵中人物的動作、表情,進而對角色的心理活動進行猜測與推理,並大膽講述。當幼兒對整個繪本有了一個初步的印象和感受之後,筆者把關於老虎的前後4個不同表情動作的畫麵進行了重組。第1張是第4頁,老虎偷偷地趴在草垛後邊,憨態、貪婪地窺視著大胖驢,心想“那大胖驢一定很好吃”。第2張是第13頁,當老虎聽到老太婆說“管它賊哩虎哩,我什麼都不怕,就怕漏”時,老虎前爪放在腦門兒上,疑惑重重地想:“漏?我翻山越嶺這麼多年,還從沒碰到過漏。難道這家夥比我還厲害?”第3張是第23頁,當老虎馱著自認為是“漏”的小偷跑過了驢背山……拐過了驢背灣……跳過了驢背岡,然後一頭撞在大樹上之後,它一副驚魂未定的樣子,一隻“手”還捂著胸口呢,想:“好險啊!這個漏好厲害啊,像石頭一樣,壓得我心都要蹦出來了!”第4張是第35頁,當老虎一抬頭又看到自以為是“漏”的小偷時,嚇得腿一軟——骨碌骨碌……和小偷一齊滾下了山坡,然後爬起來一看又看到了滿身是泥的自以為是“漏”的小偷時,滿臉錯愕、驚慌:“漏啊!”然後就嚇暈了。
筆者把這四幅老虎的經典動作表情圖重組在一起,不僅成為貫穿整個故事的線索,而且讓幼兒突出講述自己喜歡的某一畫麵,有利於他們在比較的基礎上仔細觀察,學會觀察的方法,並透過角色的動作、表情揣摩角色的心理活動,同時學會用自己的語言做出個性化的表達與表述,極大地調動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發揮了幼兒的想象力,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3 巧用多媒體,理解重點畫麵
繪本在呈現形式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它以固定畫麵的形式定格人物的動作、表情,每一畫麵隻能以某一固定的姿態和動作呈現其瞬間,前後畫麵之間往往缺乏動作的貫通性和連續性,有時幼兒不易理解、接受和認同。巧用多媒體,正好可以彌補繪本這一不足。繪本《漏》中有這樣一個畫麵:“老虎馱著小偷拔腿就跑,跑過了驢背山……拐過了驢背灣……跳過了驢背岡……嘭!嗵!一頭撞到了大樹上。”畫家獨具匠心,煞費苦心,在一幅圖上分別畫了三隻動態的老虎,以顯示其跑過了驢背山、拐過了驢背灣、跳過了驢背岡的連續動作,可是仍然會有幼兒不理解:到底是幾隻老虎啊?這不是畫了三隻老虎嗎?明明畫了三隻,怎麼說是一隻呢?這時,筆者巧用多媒體,將靜態畫麵轉化為動態情境,把老虎馱著小偷跑過驢背山、拐過驢背灣、跳過驢背岡的三個動作以動畫的形式快速播放,老虎馱著小偷跑、拐、跳的動感躍然而出,幼兒輕而易舉地就理解了。
這種轉換方式,對於教師來說,不單單是一個形式的轉變,更是一種教學理念的轉變;對於幼兒來說,這種轉換不僅僅讓幼兒理解了畫麵和知識,更讓幼兒在感到驚奇和快樂的同時,學習的積極性更加高漲,探索未知世界的信心更強。可以說,多媒體教學的運用,師幼在共同成長,共同提高!
4 巧用多媒體,多感官感受繪本
最後,在幼兒整體欣賞繪本階段,可用多媒體形式,將繪本畫麵與聲音完美結合,整體顯現。多感官感受繪本,更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巧用多媒體,還要掌握好一個“度”,在運用多媒體的過程中,要堅持過猶不及、寧缺勿濫的原則。多媒體在繪本教學中的作用在於以其聲形並茂的優勢吸引幼兒注意力,在於可以將跨度大的畫麵集中呈現,在於方便幼兒集體觀察學習。但是繪本教學,必須以繪本學習為主,多媒體隻是輔助繪本教學的一種手段,不能取代幼兒學習繪本的環節。在繪本學習中,幼兒能夠學會看封麵、扉頁、封底,學習從前往後一頁一頁地看書,學習從畫麵中捕捉各種信息,學習愛護圖書、學會自主閱讀,等等,這些都是多媒體取代不了的。
參考文獻
[1]劉卓民.淺談多媒體教學的優勢[J].學周刊,2011(32):
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