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術製藥創新課程教學模式的研究與探索
課程整合
作者:王波 韓誠武 戚曉利 薛勇 王長平 劉方明
摘要生物技術製藥是生物技術專業的一門選修的專業理論課程,在創新課程的建設中,從教學大綱、教材建設、教學資源建設、教學手段、教學模式、考核體係等方麵進行創新改革和探索,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達到預期教學效果,培養出更多的創新人才。
關鍵詞創新課程;生物技術製藥;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3)30-0089-02
1 創新課程建設背景及現狀分析
受生物技術專業化教育模式的影響,學生的知識結構過於係統化、專業化,不利於創新人才培養、滿足社會對複合型人才的需求。生物技術製藥這門課程在大三下學期開設,內容涉及麵廣,知識跨度大,屬於創新課程。課程建設既要求理論與應用相容,又要加強不同專業、學科之間的滲透和融合,形成知識體係的整體觀念;既要考慮到選修課程的趣味性,又要兼顧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能力。所以生物技術製藥課程體係立意新、難度大、起點高,要求在課程研究建設時保證科學性、先進性和實踐性的特點。
2 創新課程教學模式改革方案
創新課程生成模式轉變:從階梯型(目標、內容、策略、評價)轉向登山型(主題、探究、表達、交流);體現選修課程多樣化。所以生物技術製藥課程的構建模式應不同於普通課程的構建,應該圍繞學生創新能力和專業應用能力的培養,體現高等教育的特色、滿足社會的需求。本門課程以單門課程要素建設為基礎,探索授課模式,進一步完善課程結構體係,包括教學大綱、教學參考書、教學方式方法、考核評價方式等。教學的基本指導思想是:精選教學內容,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知識、能力和素質協調發展,把課程教學方法與手段的建設建立在現代教育平台之上[1-2]。
2.1 製訂教學大綱
製訂適合本門課程的教學大綱的主要依據是培養具有生物製藥技術有關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畢業後能從事生物製藥產品生產、質量管理及醫藥市場等相關工作。按照人才培養需求,主要內容包括:培養學生知識技能,進一步掌握本專業所需的化學、生物學、醫學和藥學等學科基礎知識;掌握生物藥物製備工藝、質量分析的理論知識;組織細胞培養技術、生物藥物製備工藝技術、生物藥物質量檢測技術以及生物製藥設備保養;藥物製劑技術、藥品生產質量管理等。
2.2 加強教材建設
創新性的課程內容包括課程標準、體係、相關教材與資源以及考查、評估等方麵的創新。首先應改變把課程教材僅僅視為既定知識和成熟學科的誤區,作為製藥專業的本科學生,應該廣泛獵取更多的相關知識,把教材中講述的知識與目前生產實際情況相結合。另外,教師應該通過網絡、期刊,結合新的藥典,收集國內外當前生物製藥的前沿知識,拓寬學生的知識麵,調動學習興趣。
2.3 教學資源多樣化的創新
建立豐富的課程資源庫,建立內容多樣、直觀、動靜結合的教學資源包,包括生物合成反應式等資料、藥品結構圖、產品的包裝圖片、典型藥品代表的說明書、產品生產工藝流程圖,以及單元操作動畫、產品生產工藝、操作視頻等動畫類學習資源。通過先進網絡課程將查詢到的國內外優質網絡課程與課程庫進行整合,加工形成新的課程;建立一些英文原版的視頻資料,激發學生學習專業英語的興趣。側重於應用技能培養,側重於與職業設計相結合。
2.4 創新課程整合
課程整合(curriculum integration)又稱課程統整、課程綜合化、課程一體化等,旨在將課程進行整體化、綜合之意。斯氏課程觀:課程是精選出的教學內容的係統組織;課程傳授的知識為明天服務,教育是一種準備。課程內容應克服難、繁、偏、舊,與學生生活、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聯係,精選終身學習的知識與技能,即強調學力。既加強了課程之間的內在聯係,又減少了不必要的交叉重疊,使課程設置更加精練,在有限的課時基礎上最大限度去拓展課程空間。
總體上生物技術製藥課程授課內容基本是按照不同生物技術領域來構建模塊的,每個模塊中又是以工藝技術基礎、具體操作部分基本原理、重要藥品製備工藝等為主體線條的。對於典型的生物藥物有不同的生物技術生產方法,這時可以對比進行學習,有利於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4]。重視生物技術製藥工藝發展的曆史過程,具體某一種生物技術藥物最初發明者的靈感,以及在製備工藝發展過程中某些瓶頸的打破、關鍵生物技術的發展、具體操作細節中的優化改良等。在生物技術製藥這門課程裏會涉及到許多諾貝爾獎獲得者,他們的經典實驗與偉大的發明非常具有啟發與借鑒意義。另一方麵,讓學科的新思想、新成果及時進入課堂,形成知識更新。既兼顧了知識縱向更新,又重知識之間的融合與應用[3]。培養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學習方法,以及分析思考、獨立創新的能力。加強科學文化素質教育,通過係統教學與專題報告講座等,豐富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為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和人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