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海合會國家空中力量及其與美國的安全合作(3 / 3)

海合會國家與美國的安全合作

1971年英國從海灣地區撤出,巴林、卡塔爾和阿聯酋先後獲得獨立,美國隨即打著安全保護者和擔保人的幌子插手海灣事務。前蘇聯入侵阿富汗後,美國加強了對海灣地區的關注度,美國總統吉米·卡特在1980年1月國情谘文中提出“卡特主義”,稱“外部勢力攫取控製波斯灣地區的任何企圖,都將被看作是對美國根本利益的進攻。對於這種進攻,美國將使用包括軍事力量在內的任何必要手段,予以擊退。”這凸顯了美國阻止前蘇聯獲取海灣地區霸權的決心,表示美國將阻止任何前蘇聯或其代理人的入侵,防止本地區國家間的衝突、破壞和叛亂,以“協助維護地區穩定和海灣石油穩定地向西方供應”。美國在該地區不設永久性駐軍基地,而是於1980年3月1日在佛羅裏達麥克迪爾空軍基地成立了快速部署聯合特遣部隊(RDJTF),1983年轉為中央司令部。

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後形勢發生了改變。海灣地區部署了大量美國和聯軍部隊,海灣戰爭結束後仍有大量飛機駐紮於此,監視禁飛區。2002年中央司令部在卡塔爾多哈設立總部,2009年遷至卡塔爾烏代德空軍基地。海灣戰爭期間,美國海軍在波斯灣的軍事行動由第七艦隊負責,1995年7月在巴林麥納麥重設第五艦隊總部,負責波斯灣、阿拉伯海和紅海的作戰指揮。

在冷戰後的防務預算削減時期,美國對海灣地區石油和天然氣的依賴逐年減少,在薩達姆政權被推翻和從阿富汗撤軍等事件之後,再加上美國全球戰略調整轉向亞洲等因素,美軍已無必要在海灣地區長期大量駐軍。但2012年1月5日,美國國防戰略評估確定對海灣地區仍要持久關注,並全力確保穩定,明確希望通過在海灣各國保持高度透明的輪流駐軍以實現更多目標,最終與地區盟友共同分擔責任、而不是單獨依靠美國軍事力量來維護其在海灣的利益。有跡象表明美軍已縮減在海灣地區前沿部署的規模,最明顯的是美國海軍在海灣地區和印度洋部署的航空母艦已由通常的2艘下降到了1艘。

有質疑稱,美國實際上是在降低對盟友的承諾,美國的地區作用正不斷下降,其海灣地區戰略收縮已經開始。由於海灣地區特殊的敏感性,特別是感受到美國在“阿拉伯之春”中拋棄長期盟友後,分析人員指出:“海灣地區的許多盟友不再信任美國,敵人也不再恐懼美國了”。

然而,美國國防部仍有著極強的與海合會國家進行安全合作的願望:包括建立防務關係,發展同盟軍事防禦能力,開展跨國合作,在和平時期和突發事件中為美軍提供基地和後勤保障,並維護美國的特定安全利益。為此,美國一直在努力改善和提高海合會盟國的軍事能力,維護地區穩定或降低地區緊張局勢。美國正加快步伐,但前提是其海灣盟國能夠接受。

美國的戰略是在決定性任務和特定市場需求上與海合會國家保持夥伴關係。海合會要在軍事裝備等領域,如關鍵設施保護、導彈防禦、海上巡邏和海上作戰協調上行動有力,空軍要在精確打擊上發揮特殊作用。在利比亞行動中,海合會軍隊展示了其防空和精確打擊能力,還有特種部隊的實際作戰作用。卡塔爾和阿聯酋利用空運將特種部隊部署到利比亞,且表現十分搶眼。

建立“阿拉伯北約”或期待海合會國家自己完成一體化顯然不是很好的選擇,美國必須與其海灣盟友保持聯係,並允許其發展軍事力量、增強專業技能和經驗,將之初步納入美國領導的聯盟框架內,這也需要美國轉變主流觀念。長久以來美國的做法是限製海灣地區盟國的軍事能力,宣稱是為了減少緊張局勢和維持地區穩定,實際上則是為了避免觸碰以色列的敏感神經,為此美國拒不向海灣各國提供AIM-120導彈,限製其海灣盟友戰機的空空作戰能力,拒絕出售遠程防區外空對地武器,甚至不給沙特的F-15提供保形油箱,以保證其絕不會威脅到以色列。美國還以同樣的理由不向阿聯酋的F-16 E/F“沙漠隼”提供整合MBDA“黑色沙欣”巡航導彈(“風暴陰影”的出口型)服務,迫使阿聯酋選擇“幻影2000-9”機群扮演遠程戰略攻擊的角色。

但現在,美國不得不向海合會盟國提供各種武器,使其達到或超過同級別對手的水平。美國需要考慮賦予盟國遠程精確打擊的能力,甚至包括遠程空射巡航導彈,向沙特和阿聯酋出售108億美元的防區外空對地武器軍售大單就是例證。無論美國想或不想,它都不能再像冷戰時對北約那樣,簡單規定海合會該采購什麼,不該采購什麼。海合會對美國軍火商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客戶,2007年以來其武器采購額已超過750億美元,其中包括美國法律限製出口的某些最先進型號技術武器。當然,美國並不單純因利潤而希望海合會各國空軍裝備美製戰機,因為隻有采購美軍現役型號戰機,海合會空軍才能與美國達到最高水平的互通,隻有使用同樣的裝備,才能發揮訓練、後勤和備件保障上通用性的優勢。但是,無論海合會空軍使用主要盟友的哪一型飛機,它們都希望自己拿主意:采購滿足自身需求的裝備是最劃算且最符合國家利益的;或者有時采購次優裝備,以獲得技術轉讓,提高自身工業水平。即使滿足出口管製和國際武器運輸條例的限製,美國武器也無法在所有方麵均滿足這些國家提出的要求。或許美國認為向盟友提供功能互補是明智之舉,因為各國能力都有差距。而對海灣各國防務需求來講,美國的優先級也排在它們自己的之後。

當然,把國防建立在采購外國軍事裝備上畢竟不是長久之計,再有錢也無法買來真正的國防現代化,總會受製於人,經四處采購而組建起來的海合會國家空軍,也終究不能被稱為強大的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