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製裁背景下的俄軍品出口(1 / 3)

製裁背景下的俄軍品出口

國防工業

作者:何孟良 向勤 戴昕音

近年來,全球軍品大宗交易層出不窮,總體規模在全球經濟低迷中逆勢增長,全球軍品貿易呈現軍工強國壟斷供給、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亞太國家主導需求、追求經濟效應、專注高新技術武器、交易方式靈活多樣等趨勢。長期以來,美俄2個軍事強國把武器出口視為主要的外交和安全政策工具,借以盈利並牽製對方。

從1991年起在馬來西亞舉辦的蘭卡威國際海事與航空展覽(LIMA展覽),是亞太地區國防技術領域的最大展覽之一,展會的主體包括民用和軍用航空、航空電子設備、維修和現代化改造飛機計劃等。據俄聯邦軍事技術合作局介紹,俄羅斯今年派出29家公司參展,包括俄羅斯國防出口公司、“俄羅斯直升機”公司、俄羅斯聯合發動機製造公司、“蘇霍伊”公司、俄羅斯米格航空器集團參展。陣容龐大,僅次於主辦國馬來西亞(96家公司)。此次俄羅斯共展示361件軍用產品,包括2件樣品,即“米格-29SMT”飛機專用作戰模擬器以及“米格-29SMT”飛機的交互式自動培訓係統。而耐人尋味的是,就在3月17日蘭卡威國際海事與航空展覽LIMA-2015開幕的前1天,斯德哥爾摩國際研究所(SIPRI)發布的關於國際武器交易的報告已寄送給各國從事國防研究的主流軍事專家。在這份報告中,SIPRI所發布的數據分析了當前全球武器市場的發展趨勢,介紹了主要國家、公司和生產商武器生產狀況,武器供貨、訂貨商之間的關係。SIPRI的報告以及蘭卡威的海事與航空展覽不僅引起了專家們的興趣,同時也獲得了廣大民眾的關注。這其中有何值得注意的呢?

美俄軍火貿易之博弈

塔斯社記者引用SIPRI的報告稱,跟上一階段相比(2005~2009年),2010~2014年全球武器貿易量增加了16%。主要的武器供應商依次是美國、俄羅斯、中國、德國和法國。這5個國家的武器貿易總額占到了全球市場份額的74%,光是美俄2國的份額就占到58%。值得一提的是,美國、俄羅斯、德國和法國進入世界軍火出口國4強不足為奇,但現在5強中出現了一個中國。很明顯,隨著中國武器出口的急劇增長,在上一階段(2005~2009年)世界排名還隻占到第9位的中國 (市場份額占3%) 在這次排名中迅速上升到了第3位,占到世界武器出口量的5%,比排名第4位的德國和第5位的法國略微領先。中國武器市場份額同比增長143%。

排名第1的依舊是美國,其武器出口量增長了23%。2010~2014年美國武器出口的市場份額占到了31%,其武器出口國達94個。其中最大的出口國家依次為韓國、阿聯酋和澳大利亞。美國國防康采恩在亞太地區的訂單達48%,近東地區(指亞洲西南部和非洲東北部地區)達32%,歐洲地區達11%。

塔斯社稱,俄羅斯的武器出口份額占27%。主要武器增長份額達37%。俄羅斯向56個國家提供武器出口,一半以上約60%左右的武器銷往印度、中國和阿爾及利亞。亞太地區的訂單占到66%,非洲地區訂單占到12%,近東地區占10%。去年SIPRI的報告指出,盡管俄國防工業綜合體公司在全球市場的總銷售額在2010~2014年這個階段下降了2%,但它卻是全球唯一1個在2013年實現銷售額增長20%的企業。此外,其它一些專業機構指出,俄羅斯的武器出口量實際上要比SIPRI報告的數據要高。這是為什麼呢?

專家認為,由於統計方法的差異,SIPRI工作人員所使用的是公開發表的信息。這樣的數據不可能完整。一些國家簽訂購買武器合同時要求保密。它們不會向聯合國彙報自己購買或出售武器的清單和數據。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就是聯合國在對日本進行相關統計時就會遇到很大阻力。比方說,一個國家在某個國家那裏購買了幾十輛坦克,當其向聯合國進行彙報時,賣方卻說忘了這回事或者幹脆避而不談。研究人員自然會出現這樣的疑問—到底有沒有這回事?是否應該寫進報告?

這其中還有一個問題。SIPRI的分析人員是按照世界上該類武器均價進行計算的。比方說,美國的“艾布拉姆斯”坦克或者德國的“豹”式坦克最近一次或上一次改型的售價達1000萬美元。而俄羅斯的T-90S坦克,性能毫不遜色於這2款,甚至在某些參數上還優於它們,而售價卻隻有600萬美元。那SIPRI的分析人員對於美俄出口的武器將按照什麼樣的價格計算呢?不排除他們會按照800萬進行計算。而這個標準在許多情況中並不是很精確,盡管按這種價格計算有一定的合理性。因為出口武器的價值通常包括這樣一些附帶、同時又不能忽略的部分:給買家提供備件和修理配件,對出售設備進行改裝,對相關人員進行操作指導,興建機庫和武器存放場所,裝備機組人員訓練靶場,派遣教練和其它的一些事項。所有這些完全按照訂貨方的意願進行自主選擇。但這樣算下來的價格跟報告所言的價格也不總是一致。所以SIPRI強調,報告中所公布的數據,統計的是交易量,而非交易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