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沙特軍事介入也門戰事
地緣/安全
作者:王濤
近來,也門局勢急劇惡化,什葉派胡塞武裝控製了首都薩那,並向南部亞丁等重鎮挺進。總統哈迪被迫離開也門,並呼籲阿拉伯國家對也門采取軍事幹預行動。2015年3月26日,沙特駐美國大使阿德爾·祖拜爾宣布,沙特等國軍隊已開始向也門的胡塞武裝發動空襲。沙特方麵還聲稱,有可能對也門采取地麵作戰行動,也門由此成為國際輿論關注的焦點。
也門戰亂的發展演變
“阿拉伯之春”實現政權更迭
也門位於阿拉伯半島西南角,扼守著紅海進入印度洋的通道—曼德海峽,地緣戰略位置非常重要。然而,也門自然環境惡劣,國內經濟極為落後,部落文化曆史悠久,現有大小部落多達170個。作為古代阿拉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也門既是沙特阿拉伯主要部族的故土,也是什葉派的傳統影響地區,曾於公元8世紀建立什葉派政權。目前,也門境內包括北部胡塞武裝在內,約有40%的人口屬於什葉派穆斯林的栽德分支。
英國對中東實施殖民統治期間,也門曾一度實行南北分治,後於1990年5月22日在北也門總統薩利赫的領導下實現統一。作為本·拉登的故國,也門在“9·11”事件之前就已經成為國際恐怖襲擊的重災區和反恐鬥爭的前沿。“基地”組織曾在亞丁灣重創美軍“科爾”號驅逐艦,還在此建立了阿拉伯半島分支機構,對該地區的安全與穩定構成嚴重威脅。美國曾將薩利赫政府視為堅定的反恐夥伴,每年向其提供約5億美元的經濟援助。鑒於也門與沙特之間的曆史淵源以及數百千米的邊界線,沙特也長期向也門提供財政支持,努力穩定後院的安全。
在2011年“阿拉伯之春”期間,薩利赫政府因為專製和腐敗,引發了反對派勢力的強烈抗議,國內主要部落和軍隊紛紛倒戈。在此情況下,美國和沙特放棄了對薩利赫的支持,轉而逼迫其移交權力,與反對派進行權力分割,實現政治和解。2011年11月23日,薩利赫同意辭職,並於次年2月27日正式交權。副總統哈迪作為唯一的候選人,在“民主選舉”中“獲勝當選總統”,實現了也門的“改朝換代”。
哈迪政府如履薄冰
也門的政權更迭,並未能使國家實現和平與發展。在“阿拉伯之春”期間,“基地”組織在也門南部重新坐大,胡塞武裝也伺機在北部進行擴張。自哈迪上任後,也門各派雖然於2013年3月達成協議,決定推行聯邦製度,並製訂新憲法,但該國固有的南北矛盾、部族摩擦和權力爭鬥也在進一步激化。其中,前政府軍以及“阿拉伯之春”中興起的各支武裝力量之間的衝突演變成為軍閥割據和混戰,勢力不斷蔓延的“伊斯蘭國”也與該國境內的極端勢力沆瀣一氣。在中東地區安全方麵,敘利亞內戰的爆發,加之伊拉克戰亂的外溢,導致美國和海灣國家無力向也門提供更多的支持。哈迪政府已處於內外交困之中。
有專家分析指出,對於也門的混亂局麵,哈迪本人難辭其咎。首先,哈迪沒能處理好與執政黨—“人民代表會議”之間的關係。作為也門第一大黨,“人民代表會議”長期受薩利赫的影響和控製。哈迪執政後,一直在努力清除薩利赫的影響,結果加劇了與薩利赫傳統勢力之間的矛盾,逐漸失去了該組織的支持。與此同時,哈迪也未能有效平衡國內各支政治力量之間的利益關係,導致有關各派無法形成統一戰線,維持政局穩定。其次,哈迪對也門軍隊的改革步伐邁得太快太遠,在短期內將薩利赫在也門軍隊高層中的大量親信撤換,削弱了也門軍隊的凝聚力和戰鬥力。遭解職的也門軍隊高官中,不少人轉而支持胡塞武裝,反戈一擊,成為政府軍的“對頭”。
胡塞武裝的發難
也門胡塞武裝是伊斯蘭什葉派分支栽德派反政府武裝。20世紀70年代,出生於也門西北部薩達省的侯賽因·胡塞建立了“青年信仰者”組織,並以薩那大學為主要基地,組織“夏令營”活動,大力宣揚什葉派理論。在2003年伊拉克戰爭期間,胡塞派高舉“反美”、“反以”大旗,高喊“真主偉大、打倒美帝、打倒以色列”的口號,並與薩利赫政府發生衝突,於2004年發動叛亂。
2010年.胡塞武裝曾一度與薩利赫政府實現停火。但在“阿拉伯之春”期間,胡塞武裝重整旗鼓,卷土重來。他們不僅控製了薩達省,還逐步向也門南部地區推進。2013年3月,胡塞武裝以新憲法使其控製的薩達省遭到削弱為由,向哈迪政府發難。2014年7月,哈迪政府宣布削減燃油補貼,招致國內民眾強烈不滿。胡塞武裝趁機南下,於當年9月攻入首都薩那。2015年1月22日,該組織占領也門總統府和重要軍事設施,並將哈迪軟禁。2月6日,胡塞武裝宣布成立“革命委員會”,行使國家行政管理權。2月21日,哈迪撤至亞丁,恢複行使總統職權。3月24日,胡塞武裝在也門南部拉赫季省和達利阿省向政府軍部隊發動大規模進攻,將政府軍擊潰,亞丁危在旦夕。哈迪指責胡塞武裝“搞政變”,“與薩利赫和伊朗相勾結”,並請求沙特和“海灣合作委員會”出兵實施幹預。3月26日,哈迪被迫撤離亞丁,前往沙特。
沙特出兵的考慮
宗教因素
沙特出兵也門,首先是出於宗教因素的考慮。海灣國家大多由遜尼派執掌政權,特別是沙特一直以正統的遜尼派王國自居。沙特擁有麥加和麥地那這兩大伊斯蘭聖地,沙特國王也一直自詡為“聖城守護者”,並以雄厚的石油經濟推動遜尼派宗教力量的發展,努力鞏固本國在阿拉伯世界中的地位。
然而,什葉派一直是伊斯蘭世界的一支重要力量。在過去1500年以來,遜尼派與什葉派之間的角逐和爭鬥從未停止過。即使在沙特境內,什葉派所占比例也達到15%左右,並且曾經發生過動亂。目前,在沙特看來,伊朗、伊拉克和敘利亞已經形成了“什葉派新月地帶”,對伊斯蘭遜尼派力量構成威脅。沙特非常擔心什葉派在伊斯蘭國家掌權,並且倒向什葉派執政的“宿敵”伊朗。此前,沙特曾於2011年通過直接幹預的方式,幫助巴林政府打擊什葉派的騷亂,並且在敘利亞危機中為遜尼派反對派提供支持,企圖顛覆巴沙爾的什葉派政權。現如今,也門已基本被胡塞武裝控製,並且很有可能與“什葉派新月地帶”形成遙相呼應的態勢,對沙特的戰略利益形成挑戰。麵對這種局麵,沙特同樣不可能“坐視不管”。事實上,早在2009年11月,沙特就曾對胡塞叛亂武裝實施越境打擊,包括出動“台風”和F-15戰鬥機轟炸胡塞武裝的基地和兵營,並派遣陸軍常規部隊和特種部隊進入也門北部地區,協助也門政府軍打擊胡塞武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