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與F—16格鬥,測試F—35機動性(1 / 1)

與F—16格鬥,測試F—35機動性

防務摘要

美國《航空與空間技術周刊》2015年4月2日報道稱,F-35聯合攻擊戰鬥機與F-16進行了首次模擬空戰對抗。盡管F-35是為對地攻擊而非空戰設計,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首席試飛員戴維·尼爾森認為,從近期已經驗證的操縱品質和基本飛行性能看,F-35還是具備不俗的空戰機動性,且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尼爾森駕駛的是F-35A的AF-2號樣機,該機主要用於飛行載荷和顫振評估,也是愛德華空軍基地(Edwards AFB)第412測試聯隊9架用於開發測試(DT)的F-35戰機中的1架。該基地的F-35綜合測試分隊擁有6架F-35A、2架F-35B和1架F-35C,此外還有另外一些飛機被分撥給聯合作戰測試團隊。目前試飛工作正在進行中,以能盡快完成最後階段係統研發與演示驗證工作,確定機動飛行包線,最終使戰機具備初始作戰能力。

尼爾森透露,在2015年1月份,F-35A首次與F-16進行了近距離格鬥演練。“我們被告知沒有任何限製,”尼爾森說,“因為有載荷監控,所以如果發生任何問題都會被及時告知。”據稱,AF-2號樣機與未來的批量生產型飛機在結構上沒有實際差別,該機也是第1架能達到-3 ~+9G過載,能以設計載荷係數滾轉的F-35戰鬥機。該機在2010年運抵愛德華茲空軍基地之前進行了飛行載荷測量的校準,也是第一個刻意在各個攻角下,在嚴重機體抖顫狀態下試飛的飛機。

作戰機動試驗旨在觀察該機在空中與F-16對抗時表現如何,F-35項目主管羅德·柯雷吉上校說,此舉旨在的檢驗該機的控製率,看是否需要調整以使該機具有更好的飛行性能。一般來說,飛行員都期望有更好的操縱性,事實上該機的表現很好,因此能夠要求飛機設計師對該機的控製率進行更為大膽的調整。該機的分離阻力特性已經在大攻角(AOA)飛行試驗中得到驗證。該試驗在2012年末進行,當時的攻角達到了50°。而在後續的攻角飛行試驗中,F-35的攻角均達到了正負最大指令限製的水平,包括刻意使飛機在某種配置下失去控製,這些配置包括“無外掛武器”機翼的測試、武器艙門打開等。最終F-35的飛行攻角達到了110°。

尼爾森說,“正常情況下,會讓飛機攻角逐步增加到最大角度。比如F-22用了3~4個月才達到最大攻角。而使用F-35A 的AF-2號機,花費了4天就實現了這一目標。我們采取了將反尾懸傘放在飛機背部(此類試驗的常規手段),然後使飛機處於失控狀態,飛行員手離操縱杆,觀察其是否能夠從失控狀態中恢複。為確保飛機能夠失控,我們使用了“機載飛行試驗助手”對飛行控製係統進行了調整,把重心位置向後調,同時打開飛機武器艙門,使飛機配置狀態處於最差水平,使飛機進入尾旋狀態。當時飛機的偏航角速度達到60°/秒,相當於每6秒旋轉一周。而當“關閉飛行試驗助手”後,飛機立即從失控狀態中恢複。

駕駛員也測試了F-35從深度失速中恢複的能力,通過啟動手動俯仰限製器的裝置,使F-35超過最大攻角控製極限。尼爾森說:“這個動作並非作戰飛行動作。攻角隨著重心後移靠近機尾,飛行攻角逐步退回,並停留在60°或70°的位置。隻要斷開手動俯仰限製器,飛機就會自動改出。”

根據一致性改善的要求,試驗小組將在剩下的試驗中去掉反尾旋傘,聯合項目辦公室的想法是,這樣的裝置會影響飛機的空氣動力學品質。尼爾森則指出,試驗證明即便沒有反尾旋傘,飛機也已擁有從最差情況下恢複。

現如今,F-35完整飛行包線已經擴展到15240米,馬赫數達1.6,最大過載為9g。而飛行控製係統的改進使得跨聲速滾降(TRO)問題不再對戰術產生影響。作為2014年美國國防部作戰測試與評估辦公室(DOT&;E)報告中重點關注的問題,初始飛行試驗表明,F-35的3種型號都經曆了某種形式的掉翼尖現象。但目前這一問題的影響已經非常有限,尼爾森說他們正尋找一項受其影響的任務,但沒有找到。(嶽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