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輕度不良情緒的秘密(1)(1 / 3)

最近的科研發現:惡劣情緒像細菌、病毒一樣可以傳染,而且傳染起來速度很快,少則幾分鍾就能完成。

美國洛杉磯大學醫學院的心理學家加利·斯梅爾經過長期的研究發現,本來心情舒暢、開朗的人,若與一個成天愁眉苦臉、抑鬱難解的人相處,不久也會變得情緒沮喪起來。一個人的敏感性和同情心越強,越容易感染上壞情緒,並且這種傳染過程是在不知不覺中完成的。

不良情緒的傳染,往往幹擾了人的正常思維,引起體內生理機能的變化,導致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內分泌活動失調和免疫功能下降。

心理問題1 悲觀情緒

活著是一種痛苦

■問題描述

聖誕節來臨前,父親為了考驗兩個兒子,送給他們兩個完全不同的禮物。第二天早上,小兄弟倆起床一看,哥哥的聖誕樹上禮物很多,有氣槍、嶄新的自行車,還有一個足球。哥哥把自己的禮物一件一件地取下來,並不是很高興,反而表現出憂心忡忡的樣子。父親問他:“是禮物不好嗎?”哥哥拿起氣槍說:“我如果拿這支氣槍出去玩,沒準會把鄰居的窗戶打碎,那樣一定會招來一頓責罵。還有,這輛自行車,我騎出去倒是高興,但說不定會撞到樹上,會把自己碰傷。而這個足球,我總是會把它踢爆的。”父親聽了沒有說話。

而弟弟的聖誕樹上除了一個紙包外,什麼也沒有。他把紙包打開後,不禁哈哈大笑起來,一邊笑,一邊在屋子裏到處找。父親問他:“為什麼這樣高興?”他說:“我的聖誕禮物是一包馬糞,這說明肯定有一匹小馬駒在我們家裏。”最後,他果然在屋後麵找到了一匹小馬駒。父親也跟著他笑起來,說道:“真是一個快樂的聖誕節啊!”

■問題分析

從上麵這個故事我們可以悟出一個道理:在學習和生活中,很多事情也是這樣,樂觀情緒總會帶來快樂的結果,而悲觀的心理則會使一切變得灰暗。

一般而言,容易悲觀的人是與世無爭的“好人”。他們表現為心地善良,潔身自好,生性怯懦,習慣在處理事務中忍讓、退縮、息事寧人,常常是生活中的弱者,他們不僅對自己的言行“負責”,甚至對別人的過錯也“負責”。

心理學認為,悲觀情緒是一種心理上的自我指責、不安全感和對未來恐懼的幾種心理活動的混合物,是人自覺言行不滿而產生的一種不安情緒。但這種情緒還會影響到組織器官,引起相關的一些心理及生理疾病,如焦慮、神經衰弱、氣喘不接,等等。

而極端悲觀的人越是怕出錯,越是將眼睛盯在過錯上,常常會為了一句話後悔半天,對別人並未介意的事也會神經過敏。他們對人際衝突極為恐懼,解決人際衝突的辦法也很奇怪。比如自己的孩子被人家打了,他們還要責打自己的孩子,因為生怕孩子給自己惹是生非。這種極端的悲觀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必須進行適當的調適。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丁·加德納曾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這個實驗是:讓死囚躺在床上,告之將以放血的方式執行死刑。然後用木片在他的手腕上劃一下,接著把預先準備好的一個水龍頭打開,向床下的一個容器滴水,伴隨著由快到慢的滴水節奏,那個死囚昏了過去。這個實驗告訴人們:精神才是生命的真正脊梁,一旦精神被摧垮,那麼這個人的生命也就變形了。

人有悲觀心理是正常的事情,但讓悲觀成為習慣卻並不是件好事。如果悲觀太甚,就有麻煩了。有的人長時間感到悲傷、憂鬱,有很淒涼和痛苦的感覺,常常唉聲歎氣、焦慮不安,感到處處不如意;遇到親友、同事不想打招呼,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看見別人高興、嬉笑,自己反覺更加痛苦,而且自卑感相當嚴重;甚至對生活和前途失去信心,有自殺的念頭和行動。這樣的人悲觀心理很嚴重,已經嚴重妨礙了其正常生活、工作和學習,需要加以克服。

嚴重悲觀者還可能出現一些軀體症狀,比如失眠、頭痛、頭暈、心煩、胸悶、腹瀉或便秘、乏力、性欲下降、月經不調,等等。

■解決之道

一、與消極麵絕緣

如果你受到別人的“搶白”或不公正的待遇時,總是對自己說“我真倒黴,總被人家曲解、欺負”,那麼,你當然沒有一刻的輕鬆和愉快。如果你把注意力放在別人的友善和好的事物上,並常常告訴自己誤解、敵視畢竟是次要的,與消極悲觀的念頭徹底了斷,讓你的心與愉快、向上的事串聯起來,由一件想到另一件,你就可以逐步消除自怨自艾或怨天尤人的情緒。

二、莫過於挑剔

很多樂觀的人往往是心胸寬闊的人,而愁容滿麵的人往往是心胸狹窄的人。心胸狹窄之人看不慣社會上的一切,希望人世間的一切都符合自己的理想模式,這才感到順心。這種挑剔的人常給自己戴上“是非分明”的“桂冠”。對外界事物少一分挑剔,少一分擔心,你會發現還是有很多美好的事情值得我們去體驗、去接受的。

三、學會躲避挫折

情緒受挫時,不妨轉移一下自己的注意力,轉個彎可能看到的就是另一番美麗的景色。或許一曲優美的古典音樂,就會將你帶到夢想的世界。如果你能跟隨歡樂的歌曲哼唱起來、拍起手來、動起腳來,這表示你的心靈已經融化在音樂的境界中。同樣,看場電影、散散步、和孩子玩玩也能把你帶到另一個情緒世界。

四、能屈能伸

一些身體殘疾的人,往往煩躁、悲觀。這些情緒不但無濟於事,還會影響自己的生活和身體健康。與其這樣,不如冷靜地接受已成現實的一切,放棄生活中你視為負擔的東西,不做不切實際的幻想,並重新設計自己的生活。大丈夫能屈能伸,放下心理負擔,或許你能另辟蹊徑發現生活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