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均等化服務理念在洋山深水港航標設置上的實踐(1 / 1)

均等化服務理念在洋山深水港航標設置上的實踐

航海技術

作者:楊青

摘要:作者以在洋山海域老人礁上新建燈樁這一具體工程為實例,探討均等化服務理念在航標設置領域的體現與應用。

關鍵詞:服務均等化航標設置實踐

自2005年6月7日一枚黃色浮標“紮根”海中,就此拉開洋山深水港航標工程建設的序幕到現在,洋山港深水航道業已形成燈器、燈樁、燈塔、燈浮、燈船、AIS、雷達應答器、遙測遙控等設備的綜合航標導航網,有利地保證著船舶平安進出港口。這些建在海麵上的“紅綠燈”為來往的船舶指明方向:側麵標誌告訴船舶行駛時靠左還是靠右;方位標誌警示船舶前方有危險物;而安全水域標誌則指示船舶周圍可航水域的範圍。洋山海麵上所有的浮標均實現太陽能供電,采用 GPS衛星授時,實現了“同步閃”。

另外,通過設在花鳥山、大戢山等地的 4個岸基站,AIS-船舶自動識別係統可以同時跟蹤一千多艘船隻,並判別出這些船舶的名稱、大小、船速、始發港等基本信息,保障來往船隻信息的及時全麵呈現。

在這些先進、高效的數字化航標護航下,出入港口船舶的交通安全狀況得以極大的保障,海運經濟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進一步提升。

另一方麵,作為轄區航標管理部門,在提供這些助導航服務的同時,始終秉持著均等化的服務理念,即確保不同船型的各類船舶在不同的航道等級航行中,都能享受到公共服務,享受的機會是平等的。

1 洋山老人礁燈樁建設背景

根據AIS船舶航行軌跡與流量統計軟件對該水域船舶航行軌跡與船型種類進行分析的結果,並結合現場調研情況,可知位於洋山主航道附近的簫箕島和沈家灣島之間的水域是小型船舶進出洋山港與沈家灣的重要通道,該水域通航的船舶90%以上均為小型船隻,且絕大多數為漁船。而老人礁在地理位置上恰好處於這一水域的最窄處,往南距離簫箕島大約200米。從進一步完善洋山港區助航效能的全覆蓋麵上,進一步造福於當地漁民安全便捷的通行上,從實踐上體現基本助導航服務均等化的理念,宜在老人礁新建燈樁一座。

2 老人礁燈樁的建設

2.1 建設原則

(1)燈樁結構滿足安全使用,適合外海自然條件;

(2)航標設備在確保助導航效能前提下,體現經濟、先進。

2.2 建設方案[1]

通過實際現場踏勘,考慮到該處水域航道通航、水深、風浪、潮汐等各種自然、水文因素後,決定將燈樁新建在老人礁礁石上。

樁身選用高度5.6米,直徑0.9米鋼筋混結構,配置遙測太陽能一體化航標燈器,射程為4海裏,燈質為白閃4秒。燈樁的基礎型選用鋼筋混凝土筏板基礎,混凝土采用C30,鋼筋采用HPB300和HPB335。基礎平麵尺寸暫定

3 200毫米×3 200毫米,底板厚度為1 000毫米。基礎每邊均設4根4¢25的錨杆,共12根。同時,海域風大浪急,為便於工作船舶停靠及人員上下,對礁石進行平整,澆築混凝土人工踏步作為登陸點。

另外,避雷針通過60×6鍍鋅扁鋼與燈樁基礎預埋的接地角鋼作可靠電氣連接,接地電阻要求小於等於4歐姆。

燈樁在現場進行澆築,主要的航標設備與器材用汽車和船舶等工具進行運送。整個工程的施工期預計2個月。

3 小結

在洋山深水港區綜合助航服務係統已有的條件下,本項目的建設是服務均等化理念在工程實施過程中的一個鮮活應用。這充分體現了不同等級的航道、不同類型的船舶、不同的航段均能享受到相應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確保安全網的覆蓋無遺漏。

參考資料

[1]《洋山港老人礁新建燈樁工程實施方案》. 中交上海航道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