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金庸:杭城一段情(1 / 1)

金庸:杭城一段情

情感

作者:杜冶秋

20世紀80年代初,我在上海戲劇學院的學友楊在葆因主演影片《原野》赴港,金庸以《明報》社長查良鏞的名義,在美麗華飯店設宴款待。他得知楊在葆與我是大學同窗好友,高興地請他帶話:“那您回去後一定代為問候,我們是親戚,不過我和他姐姐早已分手了。”

邂逅

抗戰勝利後不久,父親杜宗光在杭州直通西湖的中正街上買下了一棟政府官員的房子,父親因公務纏身,先讓姐姐陪母親去那裏居住。1947年的8月,我也去西湖度暑假。當年偌大個杭州城,叫得響的就那麼一份《東南日報》,枯燥乏味,唯獨其中的“咪咪博士答客問”像萬寶全書,是人人都要搶著看的。這“咪咪博士”正是金庸。一天,欄目裏眾多答問有下麵一則:“購買鴨子需要什麼特征才會好吃?”咪咪博士回答說:“一定要頸部堅挺結實,可示鮮活,毛羽豐盛濃密,必定肥瘦均勻。”我看後不以為然,信手寫了張便條寄去:“你說鴨子的羽毛一定要豐盛濃密才好吃,那麼請問,南京板鴨一根毛都沒有,怎麼那麼好吃?”過了幾天,突然收到咪咪博士的親筆來信,他說覺得我很有趣,想上門造訪,和我見麵交談。

禮拜天下午,咪咪博士剛一落座,父親便開始檢討小孩子不懂事,胡亂寫信等。查哥哥連忙說道:“沒關係,沒關係,冶秋提的問題很有意思,很幽默的。”這時,姐姐冶芬很有禮貌地端上一杯濃茶,嬌小玲瓏、清秀文雅的她是非常迷人的。感情上的事,往往就這麼簡單。次日,查哥哥便再次登門,送上一疊戲票,約我們全家去觀賞郭沫若的名劇《孔雀膽》。那天看戲,查哥哥不斷從身後將“可口可樂”傳送過來,這可是戰後最為時髦的飲料了。此舉無疑拉近了相互間的情誼,之後,他便成了家裏的座上客。

成婚

暑假結束,我隨父親返回上海上學。時隔不久,查哥哥竟然也來了,原來他在數千名競爭者中嶄露頭角,考入了上海《大公報》。小別重逢,格外親密。這時,他和姐姐杜冶芬已經相戀。據說1948年3月《大公報》要派查哥哥到香港工作,他不是很樂意,曾寫信到杭州征求姐姐的意見,她的答複是短期可以,時間長了不行。後來報館高層同意了查哥哥的要求:隻去半年。1948年秋天,查哥哥忽然從香港回來,向父親提出要和姐姐結婚的事。對此,家裏人都感到十分唐突,因為姐姐尚未滿18歲,孝順能幹,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如此寶貝的女兒遠嫁他鄉,怎麼舍得?再說對方才學雖令全家欽佩,但一直是以友人相待的。可他倆主意已定,父母最終隻好依從。

印痕

不久,查哥哥和姐姐乘船去了香港。1950年初,姐姐突然回來了,並說查哥哥可能調回內地工作,大家都格外欣喜。不多時,查哥哥也來了,後來知道他是去北京求職未果,敗興歸來順便接姐姐回香港的。但此時姐姐已不願回去,她在香港既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又不適應查哥哥的生活規律。她又不會說粵語,不願一個人出去,生性活潑幽默的她自然寂寞難耐。但經父親再三規勸,她依然順從查哥哥的意願回了香港。幾個月後姐姐來信稱,查哥哥寫了大量影評文章,心情很好。還為此取了個“林歡”的筆名,“林”是因查杜二字的部首均為木,從而移花接木為之林字;“歡”自然是指他們當時幸福快樂的生活。現在有些傳媒添油加醋,把他們後來的分手,硬扯到姐姐阻礙丈夫北上求職。姐姐的青年時代,純淨慧敏,至少給查哥哥的生活和文思,留下了美好的瞬間。事後,查哥哥曾對父親說:“是我沒有照顧好她!”應該是真誠的。

數月後,姐姐真的回來了,而且再沒回香港。直到1953年初,查哥哥才到上海和姐姐辦了離婚手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