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運動吧,即使它傷了你的身(1 / 1)

運動吧,即使它傷了你的身

運動

作者:駱明

我們常把運動稱為“鍛煉身體”,但如同生活中的所有事物一樣,百分百完美是不可能的。“鍛煉”的另一層含義是“摧殘”,常年參加運動,難免留下些惡果。如同我本人是個足球愛好者,踢了20多年球,受傷無數。最不明智的是,我時常帶傷踢球,久而久之,一些小傷積累成了老傷,一踢球就發作。

這些年,隨著年歲見長,我更懂得保養自己,極少帶傷踢球,故而身上的傷病反而少於年輕時。當然,有些傷害是不可逆的,例如膝蓋韌帶受傷。去年徒步登泰山,上山時累,但不覺得痛苦,下山時卻受罪了,每下一級台階都是對膝蓋的衝擊,到了半山腰,已無法一步一階,隻能側身而下,兩步降一階,到達山腳時,感覺膝蓋都要斷了。

既然踢球有此“貽害”,那麼,我後悔嗎?如同霧霾中跑了馬拉鬆的人一樣,我沒有一絲後悔。雖然留下一些老傷,但堅持踢球,讓我工作多年身體狀況仍保持優異,同時還改善了心態,周末踢一場球,接下來好幾天都心情愉悅,對工作質量的提升不可估量。

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個體育報道從業者,親身參與體育運動後,更能領會體育的真諦。猶記2012年奧運會對劉翔摔倒的爭議,當時他為千夫所指,讓我無比驚詫。關於信息披露是否足夠,這其實無法怪罪劉翔,他不是決策者。2008年他沒有帶傷跑,以及2012年帶傷跑到跟腱撕裂,都是相當職業的行為,尤其是後者,對於一個運動員來說是莫大的犧牲。我曾帶傷參賽,深知其中苦楚,2002年膝傷初愈便代表公司出賽,熱身時就覺傷未全好,踢了10分鍾已是膝蓋劇痛,但對手頗強,隊友一句“這個位置需要你守住”,讓我多堅持了好一陣兒,等到被換下,脛腓骨間就像直接互磨、沒有任何緩衝,那種鑽心的痛永難忘卻。我可以理解,劉翔在倫敦騰空跨第一欄時跟腱撕裂的那一刹得有多痛!居然還有人說他是裝的,這正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這些年隨著跑步升溫,我也成了一位“跑者”,隻是我仍會擔心它的危害。我一般在家門口的城牆下跑,環境不錯,但畢竟是水泥地,縱然穿著專業跑鞋,難免對膝蓋和腳踝不利,故而我每次隻敢跑3公裏,且老傷一發作便步行一陣兒。平時踢球的天壇體育場有塑膠跑道,但為了跑步專門去一趟,似乎有些不值。

另一個困擾我的因素是“霧霾”,我有跑意後會看一眼窗外,隻有看到藍天才動身。我從2012年下半年開始跑步,但2013年上半年突遭“霾伏”,據官方數據,2013年1月,北京霧霾天最多,僅4天空氣優良,而自1月1日~4月10日的這100天,霧霾天達46天!其結果是在2013年上半年,我僅僅跑了一次。踢球次數略多一些,因為踢球是集體運動,湊在一起不容易,更值得為此“吸塵”。我給自己定下的規矩是:空氣質量指數在100以下可跑步(達到100即為輕度汙染),200以下可踢球(達到200即為重度汙染)。

就在巴阿大戰的前一天,我看到十來位同事在重度汙染下仍踢了球。我完全可以理解,就像馬拉鬆愛好者一樣,他們不跑步會不舒服。鍛煉帶來的特有愉悅,是其他娛樂難以替代的。運動吧,即使它偶爾傷了你的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