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咬鉤時,竿梢就會被拉得上下顫動,十分明顯,釣者可直接觀察到。提竿時,手握住竿後必須在瞬時有一個向上翹的動作,這主要是為了使魚鉤的倒刺一次就能鉤透魚嘴,以防魚兒逃脫。尤其是釣大魚,因大魚肉多嘴厚,如不用力翹則魚鉤不易鉤透,但也不宜用力過猛。特別是使用硬尖子釣竿時,更不能用力猛翹,否則有線斷、竿折的危險。提竿後,若手感沉重且魚線在水中擺動,說明魚已上鉤。如果魚兒較小,則繼續提竿,將魚提出水麵。如果釣到大魚,則不要急於將魚拿到手。應讓魚在水中多跑一會,使其消耗體力,這叫溜魚,待魚疲乏時再行拿魚或按魚。
釣淡水魚的方法
釣淡水魚須注意以下幾點要訣:
1.釣魚場地、天氣及時間的選擇
上文已經提到,魚類不是均勻地分散在水下的,它們是相對集中的。要想找到它們的集中場所,就要結合魚的生活習性,綜合時間、季節等因素全麵考慮,確定垂釣地點。
俗語說“深水大魚到,淺水釣魚苗,不深不淺釣魚好”。深水中雖有大魚,可需要有一定的條件才能垂釣,淺水又無大魚,所以比較適宜的是在水不太深、避風、靜水灣處投鉤。事先要“喂窩子”,即在固定水域投放魚食,再投鉤,才會有好收獲。釣魚須安靜,“魚怕噪,人怕鬧,安安靜靜才好釣”,應選人稀僻靜之處釣魚。河塘空曠之地,魚類不聚,所以應選擇草叢、樹根、木枝、岩石等附近下鉤。還應當了解不同魚類的生活習性。鯉魚常在深水中,食性雜,貼水底而行;草魚出沒於綠水之中,食草,屬上層魚;鯽魚喜遊於綠草清水之中。在水略混濁、水深33~66厘米處隱現石頭與水草的地方是最理想的放釣處。
天氣與垂釣的關係很大。春、秋應選擇晴天或晴間多雲或者多雲的天氣;夏天應選擇晴轉多雲、陰天或小雨的天氣,此時較易獲魚。大風、大雨或烈日當空時,魚類一般是不會出來覓食的。
此外,就風向而論,春、秋雨季吹東南風或東北風釣魚效果好。秋天刮西北風,水麵涼了,這時是魚類捕食高潮;春回大地,魚類追逐交尾,是最活躍的時候,因而容易受誘上鉤;夏季黃梅天,氣壓低,魚悶氣,紛紛浮上水麵,此時幾乎“釣無虛擲”。
對於投釣時間的選擇,春、秋季節早、中、晚都可投釣,冬天釣魚要在中午(這多指南方地區)。盛夏陰雨、霏霏細雨的陰天清晨最為理想,傍晚也可以;雨後天晴,暑氣全消,涼爽宜人時,魚兒爭先恐後出動覓食,此時垂釣,必是滿載而歸。
2.各種魚咬鉤的特點
不同魚類的捕食方式不一樣,吃鉤也不一樣。鯽魚屬於底層魚,捕食姿態多是頭朝下,翹起尾部,當食餌入口,抬頭緩緩而入時,浮標也同時緩平而行,垂釣者必須眼疾手快,猛力提竿,十有八九能上鉤。
鯉魚也屬於底層魚,多潛居於深水之中。這類魚平身捕食,食物人口,口腮齊動,猛回頭轉身而去。正當魚轉去的當兒,浮標上下浮動幾次,猛然被拉入水中。這時,垂釣者迅速提杆即可得之。
此外,鯰魚、嘎牙魚與鯉魚咬鉤方式基本相同。
老年人垂釣應堅持“十不”
老年人釣魚是一種對身心極有好處的活動,但必須堅持“釣翁之意不在魚,以修身養性,鍛煉身體”為主。因此,要堅持“十不”,即:
1.釣著歡喜,釣不著不急。
2.若參加比賽,不好勝,不賭氣。
3.遇到不順利,不懊惱,不慪氣。
4.注意安全,不冒險,不大意。
5.天氣不好不去,天氣好也適宜控製。
6.獨自不垂釣,結伴前去。
7.不盲目出行,事前了解好天氣。
8.不了解情況,又無了解情況的人帶領的地方不去。
9.不匆忙出行,一定有備而去(包括漁具、飲食飲料、常備藥品及生活用品)。
10.地滑、雜物堆積、不能坐穩的地方不去。
垂釣者要當心“蚯蚓病”
在我國浩大的垂釣大軍中,有來自社會不同群體的各種人物,退休老人就是這個群體的一部分,而且占據了相當大的比重。但是,國內醫學家發現垂釣用的誘餌——蚯蚓,會危害垂釣者的健康,引起以消化道症狀為主的“蚯蚓病”。
蚯蚓雌雄同體,繁殖時卵產於卵繭內。當垂釣者接觸蚯蚓後若不洗手,容易汙染水和食物,吃了這些被汙染的水和食物,蚯蚓的卵會在人體內生長成蚯蚓,寄生於腸道內,使人患上“蚯蚓病”。此病的表現為慢性腹瀉、腹痛及消化不良、食欲不佳、身體虛弱等症狀,排蟲時伴有明顯的腹痛、腹瀉、惡心、嘔吐,有時還伴有發燒。因此要注意預防。預防“蚯蚓病”,主要是垂釣者必須注意個人衛生,飯前一定要洗手。一旦得病,不要隨意用他人的毛巾和臉盆等,以免傳播給他人。
書畫頤養福壽長
書畫有益老年人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