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家庭婚姻:和諧需用心經營(4)(1 / 3)

有時老伴在處理家庭關係、鄰裏關係、親友關係時會顯得很激動。在這個時候,一方麵不可以無原則地幫老伴講話,使整個氣氛更加緊張,另一方麵不能在公開場合批評或嗬斥老伴。要知道老年人的自尊心是很強的,在情緒激動時看到自己的老伴也批評自己,一氣一怒之下常會做出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在這個時候,最好設法先讓老伴離開爭鬥的場合,使他的感情冷靜下來,然後再好好地開導他。如果當天談的條件不成熟,可以拖延一些時日,以利於創造一個心平氣和的交談環境。

如何消除老夫老妻間的誤會

誤會不是真實的矛盾,隻是由於夫妻雙方不明真相而造成了隔閡。因此,消除誤會和解決矛盾的方法不同,解決矛盾需要的是夫妻雙方的真誠,而消除誤會則需要把事實真相“公布”出來即“打開天窗說亮話”。如有一位老人看到鄰家兩個失去母親的孩子生活十分困難,偷偷地從每月收入中抽出15元補貼他們,老伴發現每月的錢少了,懷疑自己丈夫在存私房錢,或另有打算,於是不再相信他,感情上產生了裂痕。丈夫看出了老伴的懷疑,考慮再三後,決定把事情真相一五一十地向老伴講清楚,於是誤會消除了,老夫妻間相好如初。

老伴間如何取長補短

老伴間總是各有短長的,要搞好老伴間的關係,就不要計較對方短處,多向對方的長處看齊。著名話劇演員朱琳和習光覃夫婦,就是善於取長補短的一對老夫妻。朱琳生活上比較馬虎,常常亂放衣物,一急就到處亂翻,而刁光覃卻喜歡把生活安排得有條不紊。刁光覃為了改變對方之“短”,在箱子和衣櫃裏寫上字條,“內有××,××若幹件”,使朱琳一翻箱子和衣櫃馬上就能找到所需的東西。而朱琳的優點是性格豪放,善於交際,這正是刁光覃的“短”處,於是,家庭“外交”上就多由朱琳承擔。兩人取長補短,相得益彰,把家料理得美滿幸福。

尊重對方興趣能使關係協調

夫妻間興趣往往不同,同樣是看電視,男的想看球賽,女的則想聽戲曲,如果兩不相讓,天長日久就會使老兩口的關係產生裂痕。因此要善於正確處理夫妻間的興趣愛好:

1.可以協商解決

比如男的要看球賽,而這場球又是很有看頭的,可以跟女的協商一下,一般情況下是會得到允許的。

2.可以“夫唱婦隨”或“婦唱夫隨”,這是興趣的相互融合

比如女的是越劇迷,男的也不妨在這方麵培養一點興趣。這樣既滿足了老伴的興趣,雙方又可培養起新的興趣來。

尊重對方勞動能加深夫妻的情愛

老夫老妻間的關係是平等的,在人格上應相互尊重,這種尊重具體體現在尊重勞動上。一般地說,對自己的勞動和勞動成果,總是希望得到別人的賞識,包括自己老伴的讚譽,如果十分挑剔,則容易損害對方感情。馬雅柯夫斯基在一首詩中,刻畫了一種人:“在大會上他高唱:‘同誌們,前進!……’可是到家裏,就忘掉了剛才的歌聲,向老婆吆喝,說什麼魚湯燒得不入味,又說什麼黃瓜漬得太不行。”這樣的人,必然會給老伴帶來不快,因為那樣做意味著對對方勞動的不尊重。

正確麵對老年再婚

老年人再婚意義大

隨著我國老年人口的不斷增長,獨身老人逐年增多,這不僅給社會、家庭帶來諸多問題,而且也將嚴重影響老人的身心健康。老年喪偶或離異,子女結婚後另立門戶,使得獨身老人備覺孤獨、冷落,一旦身體欠佳,無人照看,更為淒涼、憂傷。即使與子女住在一起的老人,由於子女都有他們的工作,不可能時時處處陪伴在老人身邊,也常常會產生孤獨的感覺。隻有老伴才能隨時相伴一起。俗話說的“少年夫妻老來伴”是很有道理的。據調查,約有l/3的孤身老年人有再婚的願望。合法的老年再婚有其積極的作用,既有利於老年人安度晚年,又能減少一部分社會和家庭中的負擔。所以,老年人再婚能更好地實現“老有所養”的方針,老年再婚不僅能夠使老年人在生活上得到照料,還能夠讓老年人保持精神愉快、身心健康、延年益壽。

老年人喪偶後再婚應得到同情

在老年人的生活中,喪失老伴是件很不幸和令人感到悲傷的事。幾十年朝夕共處的夫妻,一旦一方先行逝世,另一方便會有精神上突然失去了寄托的感覺,生活上也會發生一些變化,少數人甚至會因此迅速衰老,或隨後病倒。生活經驗告訴我們:老年夫妻真正能白頭偕老的畢竟是很少的,總有一方先去世。所以,留下的一方對此應采取正確的態度,振作精神,重新安排好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理智地、堅強地生活下去,爭取長壽,並利用有生之年,為社會多做貢獻,為子孫後代多做好事。

有些老年人失去老伴以後,為了在生活上得到照顧而決定再婚,這也是重新安排生活的一種方式。這樣,除了可以醫治失去老伴後的內心創傷,使晚年仍然有個誌同道合的伴侶和幸福的家庭,還可以共同來照顧和教育好晚輩。這種心情和願望完全是合情合理的。事實證明,再婚的老人一般生活都過得很幸福,也能獲得長壽。但是,目前社會上對老年人還有一些片麵的看法,如認為“老年失伴後再婚不道德”,“子女都這麼大了,還找個老伴做啥”。因為這些輿論,老年人再婚也更易遭到子女的反對,有的甚至會導致全家反目,尤其對老年婦女的再婚。由於中國經曆了幾千年的封建統治,以封建道德思想要求婦女,把婦女作為男人的附屬品,宣揚“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妻子對丈夫要絕對忠貞,丈夫死了,妻子隻好守寡,如果再嫁,就被認為是不道德的行為,會橫遭別人的非議。這也使得失去老伴的老人在無形中增加了精神壓力。其實這於老年人的身體健康是很不利,做子女的應該體貼關心老年人,不該橫加阻攔和容不得繼父、母,更不能挑起家庭矛盾,挫傷老年人的感情,給家庭帶來不幸。社會輿論也應給老年人失去老伴後再婚以公正的支持,並為此創造一些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