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心理保健:情感調適促和諧(1)(3 / 3)

進入老年之後,人體器官的各個組織結構和功能都會逐漸出現退行性的改變,這就是衰老,在醫學上被稱為老化。其中神經係統變化的特征主要是腦組織逐漸萎縮,腦組織的重量和腦細胞數量的減少,腦血管也有不同程度的硬化和腦血流的減緩,神經細胞中出現較多的老年色素。調查顯示,人腦的重量自成熟期的最高重量至高齡期約減少6.7%,腦細胞數量減少10%~17%,某些大腦皮層區域的腦細胞甚至會減少45%,小腦約減少25%。實際上,腦衰老是一個個體的綜合反應,腦組織各個部位細胞減少的速度相互有比較明顯的區別。有些部位的腦細胞雖未減少,但其結構隨著年齡的增加也會受到影響,造成了功能的改變。老年人大腦的血液循環和耗氧量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每100克腦組織每分鍾的血流量由79毫升降為46毫升,耗氧量由3.6毫升降為2.7毫升。正是由於這些原因,老年人的反射活動普遍比較遲鈍,在遇到危險的外界刺激時,往往不能迅速地做出保護性反應,這給老年人的生活帶來一定的不便。

老年人智能的改變和神經係統解剖學的改變也是有所區別的。神經係統有比較靈敏的反應性和優秀的調節作用,在一部分神經細胞減少的情況下,其剩餘的神經細胞的適應機製也能被很好地調動起來,對正常的生理活動進行補償,代謝功能也隨之加強,從而仍然能承受較大的負荷。老年人機械記憶的能力下降得很快,但也不是不可以補償的,這方麵可以由邏輯理解能力來替代,進而維持較高水平的智力活動。而且,隻要經常注意保持對心、腦和身體的保健,神經係統的老化現象是可以推遲的,智能的改變也是可以延緩或減輕的。這一點從我們身邊其實不難發現,比如有很多老年人在過了花甲年齡之後依然四肢靈活、思維清晰、頭腦敏銳,這就是很好的證明。

心理老化的21種表現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自身的健康要求越來越高,但是卻忽視了心理健康,尤其是老年人……心理專家認為,老年人心理出現老化,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麵:

1.已經沒有任何創新的企圖了,而且經常感到空虛乏味。

2.對需要付出較多腦力的工作,越來越感到力不從心。

3.認定自己屬於時代的落伍者。

4.覺得家人及周圍的人都在和你過不去,而想超然於眾人之外。

5.對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視而不見,反應冷淡。

6.常不厭其煩地向別人提起自己的往事,全然不顧人家願不願意聽。

7.當生活稍不如意時,常常會怨天尤人。

8.當麵臨突發事件時,會不由自主地感到緊張無措。

9.平日裏的一切活動都是以圍繞自己為中心進行的。

10.越來越變得固執已見,自以為是。

11.常常曲解別人的好心勸告,聽不進別人的任何意見。

12.嘮叨起來沒個完,而且沒有心思聽別人講話。

13.常找不到自己放置的東西,要費很大勁才能找到,記憶力明顯不如以前了。

14.常常沉湎於對往事的回憶之中,並感到不安。

15.自感辦事效率明顯降低了。

16.做某一件事時總是一拖再拖。

17.漸漸對那些沒有用途與價值的東西產生興趣。

18.對生活中的繁雜之事感到厭煩甚至懼怕。

19.常找借口逃避與陌生人接觸。

20.漸漸變得感情用事,言行中的理智成分越來越少。

21.經常白天也需要較多的睡眠,而且要靠喝濃茶提精神。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標準

良好的心理素質有益於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那麼,老年人怎樣的心理狀態才算是健康呢?有關學者製定了10條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準則。

1.充分的安全感

安全感需要多層次的環境條件,如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工作環境、家庭環境等等,其中家庭環境對安全感的影響最為重要。家是躲避風浪的港灣,有了家才會有安全感。

2.充分地了解自己

就是指能夠客觀分析自己的能力,並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斷。能否對自己的能力作出客觀正確的判斷,對自身的情緒有很大的影響。如過高地估計自己的能力,勉強去做超過自己能力的事情,常常會得不到想象中的預期結果,而使自己的精神遭受失敗的打擊;過低的估計自己的能力,自我評價過低,缺乏自信心,常常會產生抑鬱情緒。

3.生活目標切合實際

要根據自己的經濟能力、家庭條件及相應的社會環境來製定生活目標。生活目標的製定既要符合實際,還要留有餘地,不要超出自己及家庭經濟能力的範圍。道家的創始人老子曰:“樂莫大於無憂,富莫大於知足。”

4.與外界環境保持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