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對世界的認知是對客觀事物詳細觀察的整體反應,它以感覺為基礎,並以感覺為依托。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感覺越詳細、越敏銳,對該事物的認識也就越完整。而對於老年人來說,生理上感覺係統的老化,越來越使他們無法對客觀事物有一個全麵清楚的了解,他們對事物反應遲鈍、模糊、分辨不清,並因此使自己的生活發生不同程度的紊亂。生理功能的退變,最終導致心理上的知覺障礙,但知覺是在人的各種實踐活動中發展起來的,它的存在也有賴於過去的知識與經驗,所以,老年人完全沒有必要一味的悲觀失望,完全可以通過培養良好的觀察力來幫助自己克服其感覺和知覺不靈敏所導致的心理障礙。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視、聽、嗅、觸摸等來觀察和認識周圍的世界。由於年齡的原因,老年人一般都具備豐富的社會閱曆和某一方麵的技術知識,老年人可以憑借這些和在生活中所觀察到、了解到的東西正常地處理日常生活。
老年人記憶力的變化
人們從眼、耳等感覺器官接受外界輸入的信息後,傳入神經,使神經細胞興奮,反映到大腦中並存貯起來,這就形成了記憶,因此,從根本上說,大腦是記憶的載體。隨著年齡增加,老年人的大腦功能開始衰退,感覺器官不能正常有效地接收信息,同時因大腦皮層的萎縮老化,會影響信息在大腦內的存貯,所以,老年人的記憶力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逐漸衰退。但不能一概而論,有些老年人,雖已達高齡,記憶力卻不見衰退。這種情況也時有所見。
老年人記憶力變化的特征是對“近期記憶”的衰退,即瞬時記憶和短時記憶的衰退,亦指老年人對眼前的或近期事物易遺忘。而對很久以前的事情卻常常記得很清楚,對於生活當中需理解性記憶的東西記憶力較強,對需要機械記憶的東西則較差。人的全身健康情況、情緒狀態及對記憶材料的熟悉程度等都是能夠影響記憶的因素。由於老年人的知識經驗豐富,理解能力強,有利於邏輯思維能力的記憶。所以,老年人在記住某些事情時,應注意揚長避短,盡量將需記住的東西納入自己熟悉或比較熟悉的事情中去,積極思維,加深理解,多實踐、多應用,爭取用邏輯思維的方式加強記憶。同時,注意加強身體健康方麵的保健,努力保持精神和體質的雙重健康,這也對延緩記憶力衰退有很好的輔助功效。
老年人思維的變化
思維是人作為高等動物所具有的一種本能性活動,是人在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思維的基本過程是分析、綜合和概括,用以認識事物的本質,揭示其內在的聯係,全麵地反映客觀事物。這一過程基本是由大腦完成的,而老年人腦功能的衰退,必然會影響這種思維能力,特別在創造性思維方麵,較之中青年有明顯的後退性。這些後退性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反應遲鈍
表現為語言停頓,思維滯澀,對一些問題的思考能力和理解能力都出現一定程度的間斷性。
2.邏輯障礙
對推理及概念認識不清,思維過程缺乏邏輯性。
3.跳躍思維
話題轉變突然,根據條件的不同在各個老年人的身上表現的程度也不同,有些高齡的人思維比較清晰,而另外一些老年人卻有嚴重的思維障礙。所以,老年人的思維障礙並不像想象中那麼壞,隻要給以合適的治療和修養以及前期保健仍然是可以健康發展的。
老年人意誌的變化
意誌是指“自覺地確定目的,並根據確定的目的來支配和調節自己的行為,克服困難。進而達到預定目的的心理過程”。所以,簡單地說,它是一種精神和意誌的表現。許多老年人由於體力和精力不足,以及社會關係、人際關係等問題的困擾,常常缺乏足夠的自信心,這種思想的存在必定會造成意誌的消沉和精神的空虛,使自己在現實生活中不能保持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其實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確定適合自己的目標,采取恰當措施,循序漸進,並最終克服困難,達到自己的目標。這樣做,一方麵充實了自己生活的內容,可以產生一種自豪感,另一方麵也可以為社會和家庭多做些事情。所以,老年人晚年時期意誌的培養,於人於己都是非常有益的。
心理與生理的相互作用
老年人的外周神經通常會由於老化而發生改變,這種改變使神經傳導速度減低。血管內膜的增生可能會引起神經變性,也可能導致血管腔變得狹窄,進而引起供血量不足,影響其他器官的正常功能和人體的正常活動。所以,隨著年齡的增加,老年人腦力勞動的功能減低。此外,由於觸覺、本位覺的敏感性和聽覺及視覺的敏銳性減低和向中樞神經傳導的信息減少,速度減慢。所以,老年人應該選擇一些節奏比較舒緩的活動和勞動量比較小的工作來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