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藍接過書,走到離淩菲雅比較遠的地方,翻看起來。
你知道嗎?《詩經》裏有一首關於泉水的詩:毖彼泉水,亦流於淇。有懷於衛,靡日不思。孌彼諸姬,聊與之謀。出宿於泲,飲餞於禰,女子有行,遠父母兄弟。問我諸姑,遂及伯姊。出宿於幹,飲餞於言。載脂載轄,還車言邁。遄臻於衛,不瑕有害?我思肥泉,茲之永歎。思須與漕,我心悠悠。駕言出遊,以寫我憂。戈藍心裏暗自想著,這麼沒的泉水,又怎麼是你們一般人能夠擁有的。
白滑的雙手,捧著書,打開扉頁,纖纖細指落在間隔有致的文字上。迅速瀏覽後,跳過扉頁,通過目錄的檢索,翻到強迫症的簡介:強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disorder,縮寫OCD)是以強迫觀念和強迫動作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神經病。以有意識的自我強迫與有意識的自我反強迫同時存在為特征,患者明知強迫症狀的持續存在毫無意義且不合理,卻不能克製的反複出現,愈是企圖努力抵製,反愈感到緊張和痛苦。病程遷延者可以儀式性動作為主要表現,雖精神痛苦顯著緩解,但其社會功能已嚴重受損。一般起病緩慢,病程較長,症狀可持續多年或時輕時重。病前性格特征明顯、發病年齡較早和病程較長者,治愈後欠佳。隨年齡增長,症狀逐步減輕;病前有較明顯精神因素、強迫性性格特征不顯著、病程較短;無陽性家族史者的症狀也有可能自發緩解。
根據學習理論,觀察是導致焦慮的條件性刺激。由於原初的焦慮-誘發刺激聯結(無條件反射),經過觀察和思維的激發,而獲得了實際的焦慮。這樣,事實上,個體就已經習得了一個新的驅力。雖然強迫可以基於不同的途徑習得,但是,一旦獲得之後,個體便發現借助於強迫觀念的一些活動可以幫助減少焦慮,每當發生焦慮的時候,采用強迫的方式,個體的焦慮便得到了緩解,這種結果強化了個人的強迫。並且,因為這種有用的方法,成功地驅除了個體的獲得性內驅力(焦慮),因而逐漸地穩定下來,成為習得性行為的一部分。
“如果是弗洛伊德,他會怎麼解釋強迫症呢?”戈藍想起了淩菲雅最推崇的心理學家。
“如果是弗洛伊德的話,”淩菲雅聽見戈藍的問題後,回答道,“他認為強迫症是病理的強迫性人格的進一步發展,是由於防禦機製不能處理強迫性人格而形成的焦慮,於是產生了強迫性症狀。以弗洛伊德為代表的精神分析學派認為,焦慮是理解所有強迫症的關鍵。當本我的感情與攻擊驅力和超我要控製和調節這類驅力發生衝突時,自我如果不能運用理性機製來調節它們的衝突以及緩解衝突引起的焦慮,就不得不采用一些心理防禦機製來避免焦慮,如壓抑、投射、反向形成、固著等。假如這些防禦機製不足以抵禦或緩解這些焦慮時,為了替代本能欲望衝動,強迫症性衝突就產生了。由於本我要尋求的表現的本能衝動處於潛意識領域,自我就很難意識到其衝突的真正對象,因此就體驗到莫名的恐懼、焦慮。所以,焦慮被精神分析理論認為是強迫症最基本的核心症狀。當焦慮轉換為軀體症狀時,則表現為癔症的轉換性症狀;焦慮被分離出意識時,則表現為癔症的分離性症狀;當焦慮被轉向外部世界的對象時,則表現為恐懼症;當焦慮被隔離開時,則表現為強迫症;如果焦慮被直接體驗,則表現為焦慮。這些症狀可理解為‘妥協形成’或自我企圖來整合自我驅力、超我與現實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