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農村家庭常見傳染病及其防治(4)(2 / 3)

發病原理與病理變化:副傷寒甲、乙的發病機理與病理變化大致與傷寒相同,副傷寒丙的腸道病變較輕,腸壁可無潰瘍形成,但體內其他髒器常有局限性化膿病變,可見於關節、軟骨、胸膜、心包等處。

臨床表現:副傷寒的潛伏期較傷寒短,一般為8~10天,有時可短至3~6天。副傷寒甲、乙的症狀與傷寒類似,但副傷寒丙的症狀較特殊。

(1)副傷寒甲、乙起病徐緩,但驟起者不少見,尤以副傷寒乙為多。開始時可先有急性胃腸炎症狀如腹痛、嘔吐、腹瀉等,約2~3天後症狀減輕,繼而體溫升高,傷寒樣症狀出現。發熱常於3~4天內達高峰,波動較大,極少稽留。熱程較傷寒短,毒血症狀較輕,但腸道症狀則較顯著。皮疹出現較早,且數量多,直徑大。複發與再燃多見,而腸出血、腸穿孔少見。

(2)副傷寒丙臨床症狀複雜,常見有以下三種類型:①傷寒型症狀與副傷寒甲、乙大致相似,但較易出現肝功異常。

②胃腸炎型以胃腸炎症狀為主,表現為發熱、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病程短。

③膿毒血症型常見於體弱兒童和慢性消耗疾病患者。發病急、寒戰、高熱、熱型不規型,熱程1~3周不等。常有皮疹、肝脾腫大、並可出現黃疸。半數以上病人可出現胸膜炎、膿胸、關節及骨的局限性膿腫、腦膜炎、心包炎、心內膜炎、腎盂炎等遷徙性化膿性並發症,此類並發症極頑固,治療期長且困難。

副傷寒甲、乙、丙的診斷、治療及預防等與傷寒大致相同。對並發化膿性病灶者,一旦膿腫形成,可行外科手術治療,並加強抗菌藥物的使用。

(第二節)瘧疾及其防治知識

一、瘧疾概述

瘧原蟲寄生於人體所引起的傳染病。經瘧蚊叮咬或輸入帶瘧原蟲者的血液而感染。不同的瘧原蟲分別引起間日瘧、三日瘧、惡性瘧及卵圓瘧。本病主要表現為周期性規律發作,全身發冷、發熱、多汗,長期多次發作後,可引起貧血和脾腫大。

瘧疾是由瘧原蟲引起的寄生蟲病,於夏秋季發病較多。在熱帶及亞熱帶地區一年四季都可以發病,並且容易流行。

典型的瘧疾多呈周期性發作,表現為間歇性寒熱發作。一般在發作時先有明顯的寒戰,全身發抖,麵色蒼白,口唇發紺,寒戰持續約10分鍾至2小時,接著體溫迅速上升,常達40℃或更高,麵色潮紅,皮膚幹熱,煩躁不安,高熱持續約2~6小時後,全身大汗淋漓,大汗後體溫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經過一段間歇期後,又開始重複上述間歇性定時寒戰、高熱發作。

嬰幼兒瘧疾發熱多不規則,可表現為持續高熱或體溫忽高忽低,在發熱前可以沒有寒戰表現,或僅有四肢發涼、麵色蒼白等症狀。嬰幼兒瘧疾高熱時往往容易發生驚厥。

治療瘧疾應采用抗瘧原蟲藥物,如氯喹、奎寧、青蒿素等。

瘧疾仍然是當今人類的最大殺手之一。“瘧疾”一詞在拉丁語中的含義是“壞的空氣”,甚至古羅馬人就意識到應避開某些沼澤地區的瘴氣。但是,瘧疾並不是由帶病菌的空氣、而是由不流動的水中所繁殖的蚊子造成的,正如羅納德·羅斯在1892年懷疑的那樣。

在瘧疾患者休內發現了一種大小如紅細胞的寄生蟲。它是如何侵入人體的?羅斯設法追蹤這種寄生蟲的生活史。它先存在於蚊子的胃內。在那兒繁殖後,這的幼蟲侵入蚊子的唾液腺內。當蚊子叮人時,唾液中的寄生蟲隨之進入人體的血液中。幾周之後,被感染的人就會出現瘧疾特有的發熱和寒戰而病倒。這種發熱呈一過性,並且反複發作。

羅斯的研究並沒有治愈瘧疾。一旦找到瘧疾的病因,人們就能夠設法消滅在沼澤裏繁殖的蚊子。

隻有雌性蚊子才叮人吸血,所以,隻有雌性蚊子才會傳播瘧疾。

瘧疾現在幾乎已經在城市和城鎮內絕跡的,但仍然流行於許多農村地區,特別是非洲,拉丁美洲和東南亞地區的農村。

奎寧是最古老的治療瘧疾的藥物。作為唯一有效的藥物,它一直使用了300年。預防仍然是對付瘧疾最好武器。如今在瘧疾流行的地區旅遊,當有蚊子出沒時,人們應該服用抗瘧藥,並使驅蚊劑來避免蚊子的叮咬。 瘧疾又名打擺子,是由瘧原蟲經按蚊叮咬傳播的傳染病。臨床上以周期性定時性發作的寒戰、高熱、出汗退熱,以及貧血和脾大為特點。因原蟲株、感染程度、免疫狀況和機體反應性等差異,臨床症狀和發作規律表現不一。

瘧疾是一很古老的疾病,遠在2000年前《黃帝內經·素問》中即有《瘧論篇》和《刺瘧篇》等專篇論述瘧疾的病因、症狀和療法,並從發作規律上分為“日作”、“間日作”與“三日作”。然而,直到1880年法國人Laveran在瘧疾病人血清中發現瘧原蟲;1897年英國人Ross發現蚊蟲與傳播瘧疾的關係,它的真正病因才弄清楚。

瘧疾廣泛流行於世界各地,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目前仍有92個國家和地區處於高度和中度流行,每年發病人數為1.5億,死於瘧疾者愈200萬人。我國解放前瘧疾連年流行,尤其南方,由於流行猖獗,病死率很高。解放後,全國建立了瘧疾防治機構,廣泛開展了瘧疾的防治和科研工作,瘧疾的發病率已顯著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