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從‘伐交’策略上看,日本政府也是深謀遠慮,早早就與德國、意大利簽訂了“軸心協定”,至少在外交上,有了歐洲強國的呼應。雖然蘇俄一直是日本最大的潛在敵人,日美之間、日英之間也存在著各種矛盾,但是抗戰初期,國際社會是以‘綏靖主義’為外交主流,‘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因此,日本可以無視‘國聯’的呼籲與‘九國公約’的要求,任意地擴大在中國的戰事,而不會擔心自己受到國際社會外交與經濟的孤立。
反觀我國,卻將國防建設的賭注押在日本盟國德國身上,德國竟然是中國最大武器供應國,德國軍事顧問在華訓練軍隊和建設國防工程,使得我軍組織結構、戰時體製以及國防設施毫無秘密可言。‘8.13’事變後,德國立刻遵守與日本的協約,停止供應武器,撤走在華顧問,幫助日本孤立封鎖中國;蘇俄出於希望中國拖住日本、消耗日本戰力,防止日本進攻蘇聯遠東地區的目的,戰爭初期給與了中國一些武器彈藥支持,但斯大林是個極端利己主義者,一但確信日本不會進攻蘇俄,立即和日本簽訂互補侵犯條約,斷絕與中國一切合作,幫助日本封鎖中國;而英國和美國政府則悲觀認為,日軍隻要殲滅中國幾個精銳的集團軍,再占領以及摧毀中國沿海、沿江工業基地,中國就會失去一切的作戰能力,而向日本無條件投降,英美隻願意和中國進行一些武器的交易,乘機發點戰爭財,並不願意直接卷入中日之間的衝突,為一個孱弱的中國去得罪強大的日本。”
“俊如兄!堂堂國軍虎將,不僅能運籌帷幄、叱吒疆場,而且對當前國際時局也有如此精到的見解,我等雖然號稱研究外交的專家,卻自愧不如,萬分慚愧!”梅教授感慨地說。
2
衛立煌微微一笑:“現代戰爭,早不是三國時期趙雲、張飛,能憑一己之力力挽狂瀾、扭轉戰局了,更需要的是,一大批有知識、有文化、有思想的軍人。就從‘伐兵’這個角度來說,抗戰初期,國軍共有183個師,總兵力為180萬人,看上去規模很大,但這些部隊的編製、裝備、訓練,卻極其低下和混亂。德國軍事顧問看過國軍訓練後,曾親口告訴我,在他眼中,國軍根本不是正規軍,而是一群拿著破舊武器的‘苦力,’沒士氣沒意誌,根本還不懂得現代化正規作戰的戰術,充其量是‘自衛隊’與‘民團’的形態。
更為嚴重的是,抗戰初期,整個國家根本沒有受過軍訓的後備部隊,征兵製度也才剛剛開始在部分地區試辦。因此當時中國的人口雖多,但是能夠征用的兵員卻相當的缺乏,由於營養不良,國民身體素質很差,單是體檢就有一半以上不及格;文化程度更低,入伍新兵多半是文盲,連瞄準是怎麼回事都不知道,因此部隊的實際人數,比編製上的規定要少許多,很多是一些貪腐軍官為了吃‘空餉’編造兵員數量所致。這樣的國軍,與日軍擁有受武士道精神蠱惑、訓練嚴格有素的軍士官兵相比,勝負顯而易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