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立煌輕輕呷了一口香茶,然後侃侃而談:“兵聖孫子說過:‘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可惜的是,作為孫子的後人,我們沒有繼承祖先的軍事智慧,並讓我們的對手研究得深入透徹,並靈活運用,使得我們處處受製餘人。
先從‘伐謀’角度來看:在中日兩國正式全麵開戰時,日本全麵現代化已經有半世紀以上的基礎,日本帝國在當時是全球最強的陸軍與海軍國之一,它又擁有堪稱世界一流水準的工業基礎,能夠大量生產及自己研發先進的陸海空軍武器,並且實現了標準化、係列化,形成了日本武器特色,首先從軍備上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大國、強國。
而反觀中國,現代化的工業隻在沿海商港零星的出現,國內連主要地區的道路交通,都沒有完成,除了陸軍使用的輕兵器與彈藥勉強可以自行生產,陸軍重武器與海、空軍的主要作戰裝備,還是全靠進口,不但經常是有錢買不到貨,而且最多也隻能買到別國淘汰的二手貨而已。
其次,從軍隊動員體製來說,日本近乎全民皆兵的總體戰爭體製,全國最為優秀的年輕人,都以參軍為榮,軍隊體製完整,軍官與士兵的訓練與素質都有很高的水準;而中國飽經軍閥割據的戰亂,國民普遍看輕軍人地位,當兵是走投無路的暫時選擇,一有另外的機會,還是離開部隊,軍官的素質也是一樣的低落,根本沒有現代化科技的常識,不會運用現代化的作戰方式。
僅此兩項,日軍的戰鬥力,單以陸軍野戰師的有形兵力、火力相比,中國最精銳的陸軍德械師與日軍需要三比一才能平衡;李宗仁、白崇禧的桂軍,對日軍需要五比一,至於晉綏軍、川軍、西北軍等地方雜牌軍,甚至是八比一,才能達到戰力平衡。如果加上日軍擁有絕對的製海權、製空權,還不顧國際道義,使用細菌、毒氣等禁止武器,日軍更是占到絕對的優勢。”
梅教授頻頻點頭。經曆過第三次長沙會戰和緬北會展的魯思霞更有切身感受。
“最後一點,日本不遺餘力,在我國培養了一大批親日勢力和日本特務。並且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間,極盡挑唆、離間和恐嚇之術,讓各方勢力互不信任,彼此內鬥,恐日懼日,最終不得不依附於日本。這就是日本全力推行的‘以華製華’策略;並不斷蠶食我國國土,加緊移民,逐步消化,達到‘以戰製戰’的目的”。
梅教授點頭稱是:“這一點已經明確無疑。汪精衛和他的南京政府、溥儀和他的偽滿洲國,就是這陰謀的最好注釋。”
魯思霞心想:“如果不是總統秘書都被鬼子策反,倩雪怎麼會經曆那麼慘烈的磨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