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除了教學工作,魯思霞還要幫助梅校長打理一些學校的行政事務。
就在非常艱苦的環境中,華夏大學依然開設了200餘門專業課,門類齊全,專業廣泛。往往一天之內,一個老師要講授不同的課程,一個教室會有不同的學生來上課,僅安排教師和調度教室,就是一件辛苦細致的工作,為此,魯思霞要投入很大精力。
其次,梅校長推崇複合型人才培養,校內常以院、係或院會、係會的名義,頻繁主辦各種學術活動。講演的內容廣泛,涉及到國際形勢、國內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文教衛生、思想品德修養等。梅教授深謀遠慮,通過自己的關係,將很多賢達名流都被請進學堂,作為專家講演,以陶冶學生性靈,開拓學生視野。當然,接送專家、安排場地,也是魯思霞義不容辭的責任。
與一些長髯飄飄的老教授相比,同為年輕人的小魯老師更受到學生們的歡迎。盡管物質生活異常艱苦,學業繁重,但同學們始終不忘作為一名青年學子的責任,在人人大唱抗日救亡歌曲後方,一些有一定音樂素質的同學,紛紛發起組織歌詠團。這些歌詠團隊,經常走上街頭,演唱《義勇軍進行曲》、《大刀進行曲》、《救亡進行曲》、《到敵人後方去》、《遊擊隊歌》和《黃河大合唱》等抗日救亡歌曲,鼓舞後方民眾的鬥誌,募集社會捐款獻金,支援前方抗戰。當然,聯係當地政府,落實演出場地,清點上交善款,也是“小魯”老師份內工作。
魯思霞就像一個陀螺一樣,每天都忙個不停。在緊張的教學行政工作中,魯思霞漸漸淡忘了血火崢嶸歲月,開始慢慢適應這種恬淡、甚至有些單調的的老師生活,心裏漸漸平靜如湖水。
但還是偶爾會有幾塊石頭打破這種平靜,泛起陣陣漣漪。
首先是魯思霞從敵我雙方的廣播裏了解到,中美軍隊高層的矛盾集中爆發,史迪威與蔣中正的關係最終發展成勢成水火,羅斯福總統不得不解除史迪威將軍印緬戰區總司令和中印緬展區參謀長的職務,回國調任本土陸軍司令。魯思霞深為這位意誌堅定、不屈不饒的美國將軍的黯然離去感到深深惋惜。
其次就是國內戰場依舊是一潰千裏。日軍僅用一天時間,就攻占了貴陽的南大門獨山,洗劫了存放在那裏的大量軍用物資和戰略資源,整個獨山化作一片火海。大量難民流離失所,湧入貴陽,華夏大學再一次麵臨遷徙的抉擇。魯思霞無論如何都想不通:在盟軍諾曼底成功登陸、蘇軍反擊戰節節勝利、太平洋戰局完全逆轉、日本海軍主力全軍覆滅之際,中國戰場前景還是如此黯淡,看不到一點勝利的曙光。“孫將軍!新一軍的弟兄們,你們快回來吧!”魯思霞心裏默默念叨。
2
一輛吉普車悄然停留在華夏大學門口。車門打開,走下來一個身材魁梧的大漢。
梅校長親自在門口迎接,一見來人,頓時滿麵笑容:“俊如兄!百忙之中,怎敢勞您大駕,前來看望。快裏麵請,到寒舍一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