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歐債危機是經濟危機,更是精神危機(1 / 2)

歐債危機是經濟危機,更是精神危機

國際觀察

作者:鄭承軍

精彩導讀

歐債危機,既造成了社會動蕩,也造成了心靈動蕩。

歐債危機,既是資本主義經濟增長方式失靈,也是資本主義文明範式和價值範式失靈。

歐債危機啟示我們,要重視思想文化基礎建設,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社會充滿正能量。

不久前,我隨中國社會科學院一課題組赴歐洲考察歐債危機及其影響,在意大利、西班牙、法國等地進行了訪問、座談,並特別關注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態。客觀地說,歐洲的確想早日擺脫危機,也積極應對,但歐洲的老百姓似乎並不太著急,不緊不慢,或上街遊行一圈,或找個平台罵罵政府,真正的解決良方在無奈的情緒中始終難尋。這也讓我深刻感受到:歐債危機不僅僅是一場經濟危機,更是一場精神危機,一場文化危機。

歐債危機源於2006年開始在美國蔓延的美國次貸危機。2009年底,國際三大評級機構(惠譽、標準普爾、穆迪)相繼下調希臘主權信用評級。緊接著,愛爾蘭、葡萄牙、意大利、西班牙等國相繼陷入主權信用危機。2012年,德國和法國兩個歐元區的核心國也受到影響。至此,主權債務危機席卷歐洲。

表麵上看,歐債危機是一場經濟方麵的危機。2009年以來,歐元對美元的彙率一直處於低位,直接重創了歐元在國際貨幣體係中的地位,歐元區經濟萎縮、指數低迷。德國2012年將經濟增長預期下調至0.5%—1%,並警告稱,如果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嚴重惡化,不排除其經濟進入“明顯疲軟”的可能性。目前,歐債危機還在繼續惡化。如意大利有2萬億外債,失業率接近40%,意大利南部那不勒斯一帶甚至高達50%。意大利以中小企業為主,大約占80—90%,由於資金鏈斷裂,許多中小企業舉步維艱。

深層上看,歐債危機更是一場精神危機。無需諱言,資本主義精神在大工業時代的確起到積極向上、開拓奮進的作用。馬克思在《德意誌意識形態》中說,資本主義大工業“創造了交通工具和現代化的世界市場,……它首次開創了世界曆史,因為它使每個文明國家以及這些國家中的每一個人的需要的滿足都依賴於整個世界,因為它消滅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國的孤立狀態”。馬克斯·韋伯也認為,新教倫理下的資本主義精神曾經給資本主義社會帶來意氣風發、精神抖擻的發展。他說:“一個人對天職負有責任乃是資產階級文化的社會倫理中最具代表性的東西,而且在某種意義上說,它是資產階級文化的根本基礎。”

但是,隨著物質財富的積累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資本主義社會開始慢慢喪失最初的奮鬥動力,轉而追求生活的安逸和閑適。當然,適度追求生活質量無可厚非,但過度或片麵的貪圖享受和快樂,會給社會帶來慵懶、不思進取的氣氛。不可否認,當下歐洲就彌漫著一股懶散、享樂、緩慢、停滯之氣,許多商店在中午或節假日閉門休息,問其原因,因為要午休或休閑,完全是以經商者個人為中心的。

要看到,這次歐債危機沉重地打擊了歐洲的信心和尊嚴,以及他們的榮耀和體麵。他們自詡的治安、秩序和貴族氣息,都蕩然無存。我們曾在羅馬被搶過,還遇到過意大利全國罷工,經曆了燒汽車、與警察衝突的騷亂事件。歐債危機下的歐洲,人民憂心忡忡,令人擔憂。

如果說,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曾經為資本主義社會注入過活力,那麼,當下是不是要說,資本主義精神開始在歐洲大陸衰落了呢?

歐債危機,既讓歐洲民眾喪失了財富,也讓民眾動搖了信心。2009年底以來,歐元對美元的彙率一直處於低位,其作為世界第二大貨幣的地位受到嚴重衝擊,瑞士信貸銀行甚至發布研究報告指出:“歐元已經到了最後的緊要關頭。”學者馬丁·菲爾茲丁2010年7月在《金融時代》上撰文說:“雖然債務危機不會使歐元垮台,但的確可能使歐洲經濟複蘇夭折,使歐洲經濟再次下滑。”標準普爾指數在創出2012年以來的最大跌幅時,全球排名前20的富豪在那一周的財富水平共計縮水91億美元。既然富豪都是如此,普通民眾更是收入下滑。

歐債危機,既造成了社會動蕩,也造成了心靈動蕩。危機拉大和加劇了社會階層的貧富分化,歐美自詡的橄欖型社會也慢慢解體。由於歐債危機導致大量中小企業破產,廣大民眾購買力下降,造成中等收入階層的縮小甚至瓦解,中等收入階層有可能大量淪入貧困行列,必然加劇兩極分化。當各國主權債務衝破底線和極限時,有可能導致大規模的遊行、示威,直至社會動蕩或者動亂。歐債危機以來,歐洲各國大罷工、大遊行示威此起彼伏。2010年9月,歐洲工會組織在布魯塞爾舉行大規模示威遊行,反對增加稅收和削減公共開支的經濟緊縮措施,要求優先保障勞動者的工作崗位,減少失業率。包括西班牙、愛爾蘭、希臘、意大利、法國等原本經濟社會形勢比較穩定的資本主義心髒地區,也都同時爆發大規模的示威遊行。社會動蕩必然導致民眾的心靈動蕩。我們在街頭隨訪時,許多民眾都表達了焦慮不安、傷心心碎的負麵情緒,並且對政府的調控能力信心不足。在歐洲,一方麵感覺死氣沉沉,另一方麵又感到危機四伏。若心靈動蕩,信心不足,那麼,歐洲的未來會在哪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