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然而,人們的精神生活並未同步向前。一些人的口袋確實是富了,但腦袋卻窮了,口袋之富與腦袋之窮,懸殊甚大。正常的情況應該是,既要口袋富,又要腦袋富,所謂“口袋腦袋兩相富”是也。這樣,我們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才能兩愉悅,我們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才能雙豐收;進而,我們自己才有前途,民族才有活力,祖國才有希望。而要使自己的腦袋富起來,最佳途徑就是讀書。宋真宗趙恒嚐作《勵學篇》雲:“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男兒欲遂平生誌,五經勤向窗前讀。”詩語簡明直白,從人生必須的食、住、妻、行等四大物質條件,強調了讀書的鮮明功利性,對當時士人舉子們的確具有強大的刺激作用。“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真宗皇帝的《勵學篇》,帶著它時代與階級的局限性,早已進入了曆史的檔案館。一代有一代之讀書樂。為此,餘特仿《勵學篇》詩體而反其意而用之,特作《新勵學篇》雲:“修身養性提境界,書中自有春風吹;生活如蜜日子好,書中自有金玉杯;排憂解難釋疑問,書中自可遇良媒;事業發達美夢圓,書中自有戰鼓催;勸君讀書恒發奮,立足本職捷報飛。”
由此,餘想到了至今高懸於無錫東林黨書院門口的那副震爍千古之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此聯為明代東林黨領袖顧憲成所撰。顧在無錫創辦東林書院,講學之餘,往往抨擊朝政,諷刺時弊,革故鼎新,希望重振朝綱,國富民強。這是東林讀書與講學的宗旨,是東林精神的集中體現,是中國士大夫“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語)擔當精神的自覺表現。上聯將人為的讀書聲和自然的風雨聲融為一體,天人合一,詩意醇厚,境界高遠。下聯充分表達有識之士的“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豪邁胸懷,鐵肩道義,壯懷激烈。較之於封建社會那些“一心隻讀聖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的“讀書做官”、“讀書發財”的自私思想與行徑,差距何啻天壤。後來人們以“讀書不忘救國”相號召,憂國憂民,任重道遠,至今仍有積極意義。此副對聯所體現的士人為國讀書的偉大精神,已成為曆代知識分子讀書行事的座右銘與指南針。正所謂:千古一聯精神美,五湖四海國士多。
讀者諸君,漫畫《樂在其中》細端詳,曆代讀書名言恒回味,習總書記中國夢想勤思量,個中至理,何去何從,你一定能夠自明其意,不言而喻焉。
(作者單位:江蘇大學文法學院)
(責任編輯:苗遂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