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楓樹灣裏的野孩子(續9)(2 / 3)

這幹爹認了幹兒子後,就經常把武子接到他家裏去住一住。剛開始還有武子娘跟著,怕武子不習慣、不熟悉,時間長了這幹爹比親爹還親,把武子抱在懷裏,背在背上。幹娘給武子做新衣服,弄好吃的。尤其是兩個姐姐,大姐任愛蓮比武子大四、五歲,二姐任愛英比武子大三歲多。武子每次到了她們家,白天就領著武子到處玩,晚上還摟著武子睡覺。最大膽的一次,她們竟偷偷把武子領到一個小鎮子上去買糖吃。有的時候幹爹要在鄉醫務所住宿,幹娘就帶著武子和兩個姐姐一起生活,去的次數多了,武子就感覺幹爹的家就像是武子自己的家一樣,武子在那裏找到了一點家的感覺。

說來也巧,這幹娘認了武子做幹兒子後的第二年就生了個胖小子。這一下子幹爹幹娘簡直就高興壞了。對武子這個幹兒子更加疼愛了,說這弟弟是武子給引來的。那幹娘更是樂得合不攏嘴,一聲一個兒啊的叫著,大兒小兒的叫個不停。一年一年的,幹爹的家去少了還不行。隔上個三月兩月不去住個幾天,那準讓大姐愛蓮來接來了。一直到武子十來歲了,幹爹幹娘家連續添了三個弟弟。這一下子幹爹家的兒子泛濫了,好在大姐二姐很能幹。武子他們一大邦男孩子跟著兩個姐姐什麼割豬草呀,到菜園裏摘菜呀。家裏孩子多,玩起來像瘋了一樣。

最有意思的一次是五月端午節,幹爹家離策湖很近。每年端午節他們村就要組織一個龍船比賽隊。去參加策湖龍船比賽。這策湖龍船比賽是繼三國周瑜在策湖訓練水軍攻曹後形成的慣例。每年的五月端午節期間策湖就要組織龍船比賽。

龍船隊一般十八或二十個人,一個在船首打鼓或敲鑼,龍船隊按鼓點節奏劃船。一個在船尾撐舵。剩下的隊員分開到龍船的兩側做水手,這做水手的最為重要,整個龍船得靠他們用力往前劃,不僅費力,更重要的是要動作一致,動作要有韻律,唉喲、唉喲、一獎一獎用力劃,木獎吃水淺了不行,劃一下龍船前進的距離短,木槳吃水深而抜水力量大的話,那龍船就像箭一樣衝向前去。小孩子們最喜歡看龍船比賽,一是人多好玩,而且還有自己的龍船隊,總想自己的隊能得第一名。

龍船還分為青龍和黃龍,要是青龍贏了,那今年一定是風調雨順。要是黃龍贏了,則認為今年會出現幹旱。龍船比賽前還要放鞭炮,每個龍船還要向人群拋撒一些饃饃、糖果等食物。本來是要拋到水裏,說是喂給魚吃,不要讓魚啃了屈原的屍體。日子久了,把吃的東西拋到水裏浪費了。後來改為拋給人們。武子還是比較機靈的,每次總能搶上一個兩個的,拿回家幹娘說是給家裏帶回了好運。少不了做頓好吃的。

武子與幹爹幹娘家往來了很多年。兩家人一直當親戚走動著。幹爹幹娘在武子的成長過程中,給了武子不一樣的父愛和母愛。

實際上,武子的父親是解放前縣裏的老中學生,他的同學相當一部分都加入了國民黨。後來國民黨被共產黨打敗了,他們都跟隨蔣介石逃到台灣去了。武子的父親他們投到了共產黨,站對了隊伍。革命成功了,很多人都在鄉、區、縣等各行各業吃公家的飯,其中當老師的,做郎中的也不少。政府裏做事的也有。要是政府裏有認識的人、有關糸的辦起事來,那還是要方便一些的,或許這就叫人脈資源吧。武子的父親盡管沒有給武子父愛,但他的人脈資源還是給武子留下了一些人世間的溫暖。

眼看小學就要畢業了,還剩最後半個學期。這天,班主任李老師開班務會,說校長到區上開了會,學校現在不上課了,上麵要求學校要停課鬧‘革命’。說是國家要‘文化大革命’了,學校一律不準上課,要求學習毛主席語錄。這一下大家都不習慣了,每天學來學去都是老三篇:《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愚公移山》,上午學兩節課,剩餘的時間打乒乓球或課外活動,下午回家參加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