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疑有腰椎間盤突出症者應先請專科醫師檢查。首先患者要向醫師詳細講述自己的病史及症狀表現,再由醫師做全麵的體格檢查。醫師應根據患者的病史特點、臨床體格檢查的陽性(陰性)體征發現,在此基礎上再進行相應的特殊檢查,經過綜合分析和判斷,最終做出正確的診斷。特殊檢查應根據不同的情況而有不同的選擇。不同的特殊檢查有各自的優缺點和適用的範圍。
並不是越多越全越好。
1.必須攝X線片X線片是腰椎間盤突出症的常規檢查。對脊柱而言,X線片可以顯示脊柱的形態結構,是否存在有退行性變、程度如何,是否有病理性破壞,範圍有多大等等。但是單獨求助於放射線檢查來確定腰腿痛患者的病因,卻是遠遠不夠的,還是要依靠臨床檢查才行。腰椎X線片一般須攝正位、側位和左右斜位片,必要時加攝腰部前屈和後伸時的側位片。正位片可能見到椎間隙狹窄、關節突關節骨質增生、椎弓根增粗的病變。側位片可發現腰椎生理前突消失、椎體前後緣形成骨唇、椎間隙狹窄、椎管狹窄及髓核突(膨)出情況。斜位片可判定椎間孔的情況。
2.應做CT檢查CT也稱計算機X線體層攝影。它是利用X射線對人體選定部位的一定厚度的層麵進行掃描,由探測器接受該層麵X線的衰減值並轉化為電流,再經模擬數字轉換器轉變成所相應的數字,由電子計算機處理排成數字矩陣,然後再經數字和模擬轉換,將數字矩陣轉變成不同灰度的像素矩陣顯示於電視屏上,再由照相機攝製成片,這就是常規的CT平掃片。片中黑色區表示低吸收區即低密度區,白色區表示高吸收區即高密度區,測定不同的密值即為不同的CT值。CT檢查腰部可清晰顯示椎體前緣和後緣的骨贅,硬脊膜囊、脊髓、神經根的受壓部位和程度,測得椎管前後徑和橫徑,還能了解椎間孔和橫突孔有無狹小,椎板有無肥厚等。
3.宜做磁共振磁共振是核磁共振成像(MRI)的簡稱。磁共振成像是近20多年來一種新型的高科技影像學檢查方法,於20世紀80年代初才應用於臨床的醫學影像診斷。它具有無電離輻射性(放射線)損害,無骨性偽影,能多方向(橫斷麵、冠狀麵、矢狀麵等)和多參數成像,高度的軟組織分辨能力,無需使用對比劑即可顯示血管結構等獨特的優點。對於腰椎疾病而言,磁共振可清晰地顯示腰椎間盤組織後突、壓迫硬脊膜囊和脊髓的情況,以及有無靜脈回流受阻、受壓局部脊髓內有無囊性變等情況。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檢測,到目前為止,除了X線片,還沒有更簡單的檢查診斷方法,但掌握以下的病史特點,可以對本症做到心中有數,同時能給醫師提供可靠的線索。
突然發病,腰痛伴下肢放射性疼痛。時好時壞,時輕時重,反複發作。一般先腰痛,後有腿痛。做增加腹壓的動作時症狀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