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0章 診斷頸椎病應做哪些檢查(1 / 2)

頸椎病的檢查方法有許多種,醫師通過一定的臨床檢查就可初步診斷頸椎病的性質,然後再通過一係列儀器檢查則可確診。由於臨床試驗與檢查方法簡單,在一般的醫院即可進行。

1.應做X線檢查凡頸椎病患者都應攝正位及側位、雙斜位X線片。X線片可有頸椎生理前凸消失或後凸、椎間隙狹窄、椎體緣或鉤突骨贅形成、項韌帶鈣化等表現。X線片顯示被累關節邊緣尖銳增生,間隙變狹,椎間邊緣不整齊,頸脊柱弧度不圓滿等。本病需與頸椎結核、頸肋、頸前斜肌綜合征、雷諾現象及心絞痛等相區別。

(1)正位:觀察有無樞環關節脫位、齒狀突骨折或缺失。第七頸椎橫突有無過長,有無頸肋。鉤椎關節及椎間隙有無增寬或變窄等。

(2)側位:

①曲度的改變:頸椎發直、生理前凸消失或反彎曲。

②異常活動度:在頸椎過伸過屈側位X線片中,可以見到椎間盤的彈性有改變。

③骨贅:椎體前後接近椎間盤的部位均可產生骨贅及韌帶鈣化。

④椎間隙變窄:椎間盤可以因為髓核突出,椎間盤含水量減少發生纖維變性而變薄,表現為椎間隙變窄。

⑤半脫位及椎間孔變小:椎間盤變性以後,椎體間的穩定性低下,椎體往往發生半脫位,或者稱之為脫。

⑥項韌帶鈣化:項韌帶鈣化是頸椎病的典型病變之一。

(3)斜位:攝脊椎左右斜位片,主要用來觀察椎間孔的大小以及鉤椎關節骨質增生的情況。

2.宜做CT或磁共振檢查CT目前已用於診斷頸椎的椎弓閉合不全、骨質增生、椎體骨折、後縱韌帶骨化、椎管狹窄、脊髓腫瘤所致的椎管擴大或骨質破壞,測量骨質密度以估計骨質疏鬆的程度。此外,由於橫斷層圖像可以清晰地見到硬脊膜鞘內外的軟組織和蛛網膜下隙,故能正確地診斷頸椎間盤突出症、神經纖維瘤、脊髓或延髓的空洞症。對於頸椎病的診斷及鑒別診斷具有一定的價值。

磁共振是核磁共振成像(MRI)的簡稱。磁共振成像是一種新型的高科技影像學檢查方法,於20世紀80年代初才開始應用於臨床的醫學影像診斷新技術。它具有無電離輻射性(放射線)損害、無骨性偽影、能多方向(橫斷麵、冠狀麵、矢狀麵等)和多參數成像、高度的軟組織分辨能力,無須使用對比劑即可顯示血管結構等獨特的優點。對於頸椎疾病而言,磁共振可清晰顯示頸椎間盤組織後突、壓迫硬脊膜囊和脊髓的情況,以及有無靜脈回流受阻、受壓局部脊髓內有無囊性變等情況。

3.宜做肌電圖檢查頸椎病及頸椎間盤突出症的肌電圖是由於不論是頸椎病還是頸椎間盤突出症都可使神經根長期受壓而發生變性,從而失去對所支配肌肉的作用。這樣,失去神經支配的肌纖維,由於體內少量乙酰膽堿的刺激,可產生自發性收縮。頸椎病因椎間盤廣泛變性,引起骨質增生,損害神經根的範圍較廣,出現失去神經支配的肌肉也多些。在病變的晚期和病程較長的患者,在主動自力收縮時,可以出現波數減少和波幅降低。而頸椎間盤突出症往往為單個椎間盤突出,其改變多為一側上肢,失神經支配的肌肉範圍呈明顯的階段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