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0章 診斷頸椎病應做哪些檢查(2 / 2)

4.其他檢查

(1)實驗室檢查:三大常規血、尿、便、血沉、抗“O”一般正常,類風濕因子陰性。腦血流圖可見左右椎動脈不對稱,尤其在轉動頸部時,患側可出現波幅明顯下降,脊髓造影可見頸段不全或完全性梗阻等。

(2)腦血流圖、腦電圖檢查:有的患者需要進一步做腦血流圖、腦電圖檢查,根據幾種結果做出綜合判斷。

5.頸椎病的臨床實驗檢查

(1)前屈旋頸試驗:前屈旋頸試驗是頸椎病臨床診斷方法之一。先令患者頭頸部前屈,之後囑其向左右旋轉活動,如頸椎處出現疼痛即為該試驗陽性,提示頸椎骨關節病,表明頸椎小關節多有退行性病變。

(2)擊頂試驗:令患者頭偏向患側,檢查者左手掌放於患者頭頂部、右手握拳輕叩左手背,則患者出現肢體放射性痛或麻木,表示有神經根性損害;對神經根性疼痛症狀明顯者,檢查者用雙手重疊放於頭頂,向下加壓,即可誘發或加劇症狀。當患者頭部處於中立位或後伸位時出現加壓試驗陽性稱之為Jackson壓頭試驗陽性。

(3)頸神經根牽拉試驗:該試驗因同時可檢查臂叢神經,故又稱為臂叢神經牽張試驗。患者取坐位或站位,頭稍低並轉向健側。檢查者立於患者患側,一手抵於患側頂部,並將其推向健側,另一手握住患者手腕部將其牽向相反方向,如患者肢體出現麻木或放射痛時,則為陽性。但判斷時應注意,除神經根型頸椎病者可為陽性外,臂叢神經損傷者亦可呈現陽性結果。

(4)引頸試驗:該試驗又稱頸椎間孔分離試驗,即對疑有神經根性病變者,讓其端坐,檢查者雙手分別托住患者下頜,並以胸或腹部抵住患者枕部逐漸向上行頸椎牽引,以逐漸擴大椎間孔。如上肢麻木、疼痛等症狀減輕或有頸部鬆快感則為陽性,此多為神經根型頸椎病。

(5)椎動脈扭曲試驗:該試驗又稱為仰頭轉頸試驗,根據病情令患者取坐位或站位,並快速做仰頭轉頸動作(即先仰頭到最大限度緊接著轉頸),使椎動脈突然產生扭曲。如出現明顯的頭昏、頭暈、視霧、閃光、惡心、嘔吐或傾倒,即為陽性。

一般的頸椎病單憑發病特點普通人同樣也可診斷,患者以青壯年為多,症狀以頸部酸、痛、脹及不適為主,一般躺下後症狀減輕,站位或坐位加重,做向上牽頸試驗,頸部症狀立即減輕或消失。中年以後,有慢性發作性頸僵伴有肩臂麻痛,或有頭暈、頭昏、耳鳴、視霧、猝倒症,或有下肢麻沉無力及震顫、癱瘓,或有肢端發涼、發紺等。體征有頸叢神經、臂叢神經根受擠壓表現,或椎動脈、脊前動脈受擠壓表現,或有頸脊髓受擠壓表現,或有頸交感神經受擠壓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