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零一章,信光大師(2 / 2)

尹娜步出法雨寺,沿法雨寺山門前的一段香道朝上走,蜿蜒的香道被人們稱作是“玉堂街”。所以稱它為“街”是因為過去香道沿途連著有幾家寺院,香客攘攘,人流不斷。加之這一帶奇石遍布,珠璣琳琅,香道宛如一根絲線將一路的景色串聯起來,因而得到這樣一個好聽的名字——玉堂街。

尹娜一步一歇登上山頂的時候早已香汗如雨。她停下腳步,用手絹輕輕沾去額頭上的汗珠,一邊大口喘息,一邊欣賞著山林間的萬般秋色。

尹娜此來普陀沒有一個人知道,她想靜靜地在這呆幾天,見見信光大師,在玉佛殿的釋迦牟尼像前許個來世的心願。

尹娜立在山巔之上,耳邊竹內鳴泉鬆濤陣陣,心中世事如履樹色秋聲。她久久地沉入往事的回憶裏,身上的汗不知不覺幹了。一陣山風吹來,她感到一陣涼意,伸手裹緊身上的風衣。

太陽冒出山頂一尺高了,她仍不想回到寺裏去,找到一塊圓潤的山石坐了下來。在這山巔之上,她感覺母親離自己很近了,母親的魂靈好像就藏在頭頂的那片雲裏。那雲彩像一朵白色的蓮花,在一望無際的湛藍色中孤寂地綻放,她想就這麼多陪母親一會。

上山的那天,一走進法雨寺尹娜便有了一種回家的感覺,見到信光大師的時候她說,這兒真像我的家啊!走進寺院心就安靜下來,有了著落。信光慈愛地看著她:“施主不可說,不可說。大悟無言,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這裏不是你的家,一切皆為施主的虛幻哦。”

“不是虛幻,我覺得我的家就該在這裏,我喜歡這裏超凡脫俗的氣息,喜歡這裏遠離紛爭的靜謐,更喜歡這裏清脆的木魚聲,朗朗的誦經聲。我想每天聽著晨鍾醒來,枕著暮鼓睡去,在佛的身邊就像和母親在一起了。”

信光大師雙手合十深深彎下腰去:“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施主適才一番心跡,說明施主心存諸多解不開的煩惱,卻仍懷有慈悲向善之深情。實乃坐亦禪,行亦禪,令貧僧感佩之至。施主佛緣如此深厚,可聽說過人生萬事皆有緣乎?貧僧以為,人當隨緣,隨緣不是跟隨,而是順其自然。隨也不是隨便,是把握機緣。不怨憂,不噪進,不強求,不悲觀,不刻板,不慌亂,參透了這六不施主便懂得了隨緣即是‘枯萎的隨它枯萎,繁榮的任它繁榮。’隨順自然,毫不執著了。”

方丈寥寥數語好似在尹娜心中打開了一扇窗,本想向大師問點迷津的許多話語一下子全都吞了回去。“一別數年,大師還記得我哦!”尹娜問。

“貧僧怎麼會不記得哦,那年施主是春天來的,同來的還有一位心智細膩的先生,貧僧記得呢。”

“大師記性真好,邂逅時短,匆匆來匆匆去,可您卻記的如此清楚。”

“刹那便是永恒,雁過長空,影沉寒水,雁無遺蹤之意,水無沉影之心,貧僧不過是尊崇佛意,不敢相忘心念菩提之眾生罷了。”

信光說著,將尹娜讓進客堂,奉上清茶一盞後問道:“敢問施主此來有何夙願?貧僧能為施主做點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