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腿肌肉痙攣(抽筋):孕婦隨著妊娠的延續,常常在夜間或受涼時,小腿肌痙攣,此為孕婦缺鈣表現。在飲食上多食用含鈣豐富的食物,如魚、蝦(皮)、骨肉湯、大豆及其製品等,也可服用鈣片,同時加服魚肝油丸。
(2)便秘:孕婦應加強戶外活動,多食用含纖維豐富的食品,如蔬菜、水果。必要時可選用緩瀉藥,如口服蜂蜜、香油、果導片或外用開塞露,但禁用蓖麻油或其他峻瀉藥,以防流產。
(3)靜脈曲張:孕婦盡量減少站立活動,睡眠時下肢盡量墊高,必要時,下肢綁以彈性繃帶。
(4)腰背疼痛:隨著胎兒生長發育,孕婦腰部膨隆,重心前移,造成腰背肌肉負荷加重,加之妊娠期關節韌帶鬆弛,由此會導致腰背痛。孕婦除了注意減少活動、臥床休息外,必要時選用腹帶,托起膨大的腹部,減經背、腰部拉力,但盡量少用鎮痛藥。
(5)尿頻或尿痛:由於胎頭壓迫膀胱,使其膀胱容納尿量減少,會出現尿頻。妊娠期性交,會引起尿路感染及尿頻、尿痛。妊娠期應注意陰部衛生,減少或杜絕妊娠期性生活。
(6)胎兒動態:孕婦於妊娠第18~20周時,便可感覺有胎動表現,胎動每小時3~5次,心率在每分鍾120~160次,心律整。若胎動頻繁,心率過快,心律不整,多示胎兒乏氧或胎兒窒息表現;若胎動,胎心消失,多為死胎。
第三節妊娠期常見問題
一、妊娠嘔吐
妊娠嘔吐是妊娠早期征象之一,多發生在懷孕2~3個月期間,輕者即妊娠反應,這是妊娠早期的生理性反應,一般在3~4周後即自行消失,對生活和工作影響不大,不需特殊治療,隻要注意調節飲食,適當休息即可,在妊娠3個月後可自行消失。但少數婦女反應較為嚴重,可出現反複性嘔吐,無時間性,也沒有規律性,可持續到妊娠中晚期,這種現象中醫稱之為“妊娠惡阻”,西醫稱之為“妊娠嘔吐”。
嚴重的妊娠嘔吐會給孕婦的健康和胎兒的生產發育帶來不利的影響。如果病情繼續發展,發生脫水和酸中毒時,極有可能威脅到孕婦和胎兒的生命安全。因此,一旦妊娠劇烈嘔吐,須及時就醫治療,以免貽誤救治時機。
【症狀】
生理性妊娠嘔吐常表現為擇食、食欲不振、胃納減退、厭惡油膩、輕度惡心嘔吐、頭暈、倦怠,以及晨間起床後空腹狀態下發生嘔吐等現象;病理性的妊娠嘔吐不限於早晨和飯後,甚者終日有惡心的感覺,常出現反複嘔吐,甚至不能進食,進水,伴有上腹飲悶不適,頭暈乏力或喜食酸鹹之物等。由於嘔吐嚴重,可發生重度脫水,表現為機體消瘦,眼眶窪陷,小便量少,尿酮升高,酸中毒或電解質紊亂,甚至危及生命。
病理性妊娠嘔吐多見於初產孕婦,除了嘔吐逐漸加重外,還會出現失眠,全身乏力,嘴唇燥烈,舌苔幹厚,皮膚失去彈性以及呼吸呈醋酮味等症狀。
【病因】
西醫認為本病的發生主要與血中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急劇升高有關,這可能是因為懷孕後大腦皮質與皮質下中樞功能失調,而引起下丘腦部自主神經係統功能紊亂;同時,也與體內雌激素、孕激素水平升高有一定關係。專家認為神經敏感,意誌薄弱的人,表現較為明顯,且常多嚴重。夫妻感情不和睦的出現嘔吐的概率更大等。
中醫認為,嘔吐的發生主要是因為孕後胎元初凝,血聚養胎,胞宮內實,衝脈之氣偏盛,上逆犯胃,胃失和降所致。臨床上常見有脾胃虛弱和肝胃不和2種類型,發展至後期,可見氣陰兩虧型。
1.脾胃虛弱型
脾胃素來虛弱,懷孕後經血不泄,衝脈之氣較盛;衝脈與陽明密切相關,衝脈之氣上逆犯胃,胃失和降,反隨其氣上逆而嘔惡,或因脾虛不運,痰液水濕停聚,懷孕後衝氣偏旺,挾痰濕上逆而嘔吐。
2.肝胃不和
肝本體陰而用陽,孕後血聚養胎,肝失所養,再加上平時性情急躁易怒,肝火過旺,旺則上逆犯胃,導致肝胃不和,胃失和降而發生嘔吐。
3.氣陰兩虛
上述2種症型進一步發展,會出現嘔吐頻頻,飲食難進,耗氣傷津,營養缺乏,以致形成氣陰兩虧之重症。
【辨證用膳】
1.脾胃虛弱
(1)證候:妊娠以後,惡心嘔吐,食欲不振,飲食納呆,口淡或嘔吐清涎,神疲倦怠,乏力,舌淡苔白潤,脈緩滑無力。
(2)選方
二汁飲
組成:韭菜汁,生薑汁各適量,紅糖適量。
製法:將清洗後的韭菜和生薑分別用榨汁機榨汁,然後把二者倒入容器中,可根據個人習慣適當加熱,再加入適量紅糖攪勻後即可飲服。
用法:每日服用2次,每次可服用60毫升。
功效:和胃止嘔,溫暖胞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