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危機之所以引起人們的普遍不安與廣泛關注,是因為環境危機不僅影響了當代人的生活質量,也威協後代人的生存。這必須與可持續發展聯係起來,可持續發展鼓勵經濟增長,它不僅重視增長數量,而且要求發送質量提高效益,節約能源,減少廢物,改變傳統的生產和消費模式,實施清潔生產和文明消費;是以保護自然為基礎,控製環境汙染,改善環境質量減少生態破壞,保持地球生態係統的完整性,以持續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資源,使作類的發展保持在地球承載力之內;是以消除貧困,改善和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為目的,要與社會進步相適應。雖然未來人對幸福的理解也許會與我們有所不同,但作為人,他們的某些基本需要(如清潔的空氣、幹淨的水、健康而穩定的生態係統)必須首先得到滿足。因此,在分配地球上的有限資源時,我們必須要用代際主義的原則來處理當代人與後代人的關係。
3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一種文明如果把掠奪和征服自然視為自己的價值實現,那麼,環境汙染與生態危機的出現就是必不可免的;人為目前所麵臨的環境危機,不是源於科學技術提供資源的速度慢於人類消費資源的速度。與以往的曆史相比,人類目前所掌握的技術無疑是最先進的,但是,環境危機正是在我們擁有如此空前的技術力量的背景下產生的。因此,環境危機不能通過單純的技術手段來解決,承認技術手段在保護環境方麵的局限性,並不是要否認科學技術在保護環境方麵的局限性,並不是要不論科學技術在保護環境方麵的重要作用而是要求我們突破技術決定論的局限,把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放在文明轉型和價值重鑄的大背景中來加以思考。承認大自然的內在價值,把人與自然視為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尊重並維護生態係統的完整、美麗和穩定。無論以全球範圍,還是以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人類文明都發展到了保護生態環境階段。確保人與自然的和諧,是經濟能夠得到進一步發展的前提,也是人類文明得以延續的保證。要實現保護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我們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我們要調整好人與自然的關係,當代人與後代人的關係,以及當代人之間關係。要真正解決環境問題,首先必須改變當前人類的發展模式和道路。發展不能僅局限於經濟發展,不能把社會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割裂開來,更不應對立起來。發展應是社會、經濟、人口、資源和環境的協調發展和人的全麵發展。1972年人類環境會議上通過了《人類環境宣言》,或為人類環境保護工作的轉折點,環境問題不僅僅是環境汙染問題。從全球來看生態環境破壞此環境汙染更嚴重。衝破了就環境的狹隘觀點,把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緊密聯係起來,協調人類與環境,發展與環境的關係,才能從整體上解決環境問題。
人有權利利用自然,通過改變自然資源的物質形態,滿足自身的生存需要,但這種權利必須以不改變自然界的基本秩序為限度;人又有義務尊重自然的存在事實,保持自然規律的穩定性,在開發自然的同時向自然提供相應的補償。當然,如此確定權利和義務的範圍,是以人與自然之間原本存在著和諧為前提的,可持續發展針對的則是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已經遭受嚴重破壞的現實。在這個事實中,人對自然的權利和義務的範圍必須相應調整。在達到新的和諧之前,人對自然的開發方式,開發深度應當受到嚴格的限製;人在改變自然資源的物質形態的同時,應當更多地向自然提供補償,以恢複其正常狀態。使人與環境協調發展,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作者簡介:
周巍,(1978.07.14- ),籍貫河北唐縣,單位:河北省秦皇島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環境監察大隊,現在職稱初級助理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