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探討
作者:周巍
【摘要】 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關係到人類的前途和命運,成為全球普遍關注、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隻有有效地保護生態環境,發展綠色經濟,進行綠色開發,變掠奪式經濟發展模式為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模式,才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前途所在。保護環境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也隻有實現了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護,保護生態環境,確保人與自然的和諧,是經濟能夠得到進一步發展的前提,也是人類文明得以延續的保證。
【關鍵詞】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 和諧發展
1可持續發展的實質
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人們對傳統發展觀念的反思,到上世紀90年代“可持續發展”成為聯合國有關發展問題一係列專題國際會議的指導思想,已經經曆了半個多世紀。可持續發展的觀念越來越受到重視。一般來說可持續發展包括經濟、社會、生態的可持續發展。這三者之間有著相互促進、相互製約的關係。其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整個可持續發展體係中的核心。經濟可持續發展是指在鼓勵經濟增長以體現國家實力和社會財富的同時,不僅重視增長數量,更追求改善質量、提高效益、節約能源、減少廢物,改變傳統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汙染。為特征的生產模式和消費模式,實施清潔生產和文明消費。
可持續發展既是滿足當代的需要,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可持續發展包含二個重要的內涵:一是需要,指滿足人類基本需要和提高生活質量的需要,將基本需要放在特別優先的地位來考慮;二是限製,指人類的發展和需要應以地球上資源的承受能力為限度,通過人類技術的進步和管理活動,對發展進行協調與限製,要對環境滿足眼前和將來需要的能力施加限製,以求與自然環境容量相適應。沒有限製的發展,便不能持續。生態持續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保障,經濟持續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手段,社會持續發展是可持續的最終目標。隨著環境問題的出現,倡導可持續發展模式更是迫在眉急的。當今世界麵臨著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一係列重大問題。可持續發展概念是在人類深刻認識環境與資源的可持續能力基礎上提出的。它是源於環境保護的。可持續發展是將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物質不滅和能量守恒定律,應用到作為有機整體的人與自然環境係統。滿足人類需求是社會發展的中心。要求人類在盡量減少資源消耗的基礎上,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做到少投入多產出,促進可再生資源的增長,使係統內部在相互協調的情況下,物質能量的轉化率達到最佳效果,以滿足人們的需求。同時要求人們在消費時,盡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以減少自然的負荷,使係統的結構和功能保持良好狀態,成為人類與自然環境相互協調的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
2環境功能和環境問題
人類社會的發展不可能脫離周圍環境而孤立地進行。環境是社會發展的經常必要的條件之一,趁著加速或延緩社會發展進程的作用環境對社會發展所起的促進或阻延的作用體現了生產力不斷提高和自然資源不斷開發,社會與其周圍環境的聯係便日益加深。環境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也是開發利用的對象。環境保護與人類生存和發展有著密切關係,是經濟、社會發展及穩定的基礎,又是重要的製約因素。當前,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已成為阻礙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威脅人民群眾身體健康、製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影響人民真正享受發展成果的重要因素和關鍵問題。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要求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得到全麵改善和提高,不僅要實現經濟上的富裕,更要實現在良好的環境中生產和生活;不僅要保障人們的衣食住行、醫療、教育,更要保障人們能夠健康生活、長遠發展;不僅要維護公眾在個人物質財富上的合法權利,更要維護他們依法享有生態環境等公共資源的權益。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實現又好又快發展,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政治民主、社會公平的國家。由此可見,對於實現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環境問題已成為人類麵臨的嚴峻挑戰之一。主要包括原生環境問題和次生環境問題兩大類。
(1)原生環境問題地叫第一環境問題,是由自然環境自身變化引起的,沒有人為因素或很少有人為因素參與。這一類環境問題是自然誘發的,是經過較長時間自然蘊蓄過程之後才發生的,或者主要是受自然力的操縱,且人已失去控製能力情況下發生的,並使人類社會遭受一定的損害。這類環境問題包括地震、火山活動、滑坡、泥石流、台風、洪水、幹旱等。麵對這些問題我們晝做到預防減少損害。
(2)次生環境問題是人類活動作用於周圍環境引起的環境問題,也稱第二環境問題。主要是人類不合理利用資源所引起的環境衰退和工業發展所帶來的環境汙染等問題。①環境破壞,環境破壞又稱生態破壞。主要指人類的社會活動引起的生態退化及由此而衍生的有關環境效應,它們導致了環境結構與功能的變化,對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環境破壞主要是由於人類活動違背了自然生態規律,急功近利,盲目開發自然資源所引起的。因過度砍伐引起的森林覆蓋率銳減,因過度放牧引起草原退化,因濫肆捕殺引起許多動物物種瀕臨滅絕,盲目占地造成耕地麵積減少因毀林開荒造成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地下水過度開采造成地下水漏鬥,地麵下沉,因其他不合理開發利用,造成地質結構破壞,地貌景觀破壞等。②環境汙染與幹擾,環境汙染指有害物質或因子進入環境,並在環境中擴散、遷移、轉化,使環境係統的結構性與功能發生變化,對人類或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發展產生不利影響的現象。主要是指人類活動導致環境質量下降。如大氣汙染、水汙染、土壤汙染、放射性汙染等。這威脅著人類的健康。環境幹擾指的是人類活動所排出的能量進入環境,達到一定程度產生對人類不良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