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職業指導服務
目前我國農民工總量已突破三千萬人,他們廣泛活躍在國民經濟的各個行業,已成為社會主義建設大軍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文化程度較低、缺乏技能或技能單一、缺乏必要的社會保障等方麵的原因,他們中很多人的就業麵臨著特殊困難。職業指導人員應深入調查研究、結合本地實際,因地製宜,從實際出發,分類指導。
1、通過年齡結構分類來進行指導。對小青年的職業指導應偏重其職業傾向設計,適當幫助他們建立培訓目標體係,使其終身受益。對年齡偏大的,要仔細了解每個大齡求職者的專長,在同樣勝任的情況下盡量做通用人單位的工作,使其端上飯碗。
2、根據求職群體文化程度、知識層次、技能水平分類上進行指導。對文化程度偏低,知識陳舊、技能水平低下、年齡大的群體,要以指導他們流向低門檻、低技能含量的生活服務業、社區服務業。
3、結合心態來進行分類指導。具體表現為失落與困惑相伴、心理失衡與憂慮並重。心態差異的關鍵在觀念,對心態的調整、觀念的轉變根本途徑是盡快地使其實現就業,而實現就業的前提必須先轉變就業觀念。
(四)大齡下崗群體職業指導不容忽視
在我國龐大的就業大軍中,有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自身條件較差、非常渴望工作崗位而又很難實現就業和創業,人們形象地稱之為“4050”人員,即大齡失業人員。解決好這類就業困難人員就業問題,幫助他們找到或重新找到工作崗位,有助於改善他們的生活,解決民生問題中的“短板”,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任務。一方麵要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另一方麵要強化就業援助和服務。要在公共就業服務機構中設立專門為就業困難人員服務的綜合服務窗口,免費提供勞動保障、政策谘詢、職業指導、技能培訓、職業介紹等公共就業服務。針對就業困難人員的特點和需求,集中開展上門服務和“一對一”精細化援助。進一步實施特別職業培訓計劃,組織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職業技能培訓,幫助他們提高技能水平和就業能力。落實鼓勵就業困難人員自謀職業、自主創業的政策,鼓勵他們立足實際、各展所長,多渠道就業和創業,並提供全過程、全方位的服務。
綜上,隻要我們要通過持之以恒的努力,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提供及時、到位的就業指導服務,廣大勞動者各盡所能、各得其所,各類群體就業難的問題必將得到進一步緩解,就業局麵也一定會逐步向好。
參考文獻:
[1] 湯建光,李江,莊士誠.就業弱勢群體就業問題探索【J】當代 財經.2006,(11):2
[2] 楊新瑩,王偉靜.論經濟危機下大學生就業難的成因及對策 分析【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10,(3):14.
[3] 劉琳.當前大學生就業現狀與對策分析【J】.西昌學院學報(人 文社會科學版).2004,(9):27.
[4] 蔡元庭.從殘疾人就業現狀引發的思考【J】.中國殘疾人.2002, (3):47.
[5] 高建強.加強農民工就業指導應采取的實際措施【J】.職業. 2008,(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