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汶川大地震災後思想重建的方法(2 / 2)

(2)建立完善的義工製度,大力加強專業義工隊伍建設

由於災後精神救助工作涉及麵廣、持續時間長,除了政府部門建立專門的機構負責大規模係統性組織和協調災後精神救援工作之外,災後精神救援主要還是依靠民間組織, 建設專業化與社會化相結合的思想救援義工隊伍,將災後思想重建的內容、項目與技巧納入到民兵預備役、NGO和誌願者隊伍的日常訓練中,就近建立一支準專業的思想救助的“地方組織”。在今後的減災救災活動中,民間組織將與國家良性互動,獲得社會更大的尊重,得到政府理解,必然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政府部門應製定完善的政策製度為民間義工組織開展精神救援工作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如2008年四部委利用“大學生誌願服務西部計劃”招募了近10000名大學生誌願者赴災區為重建提供誌願服務。【2】

3.建立心理援助基地援助機製,適時解開心理疑難

(1)建立心理援助長效機製,實施持續有效的心理援助

要建立心理援助的長效機製,應該從多層次思考的角度來係統解決這一問題。首先,從國家層麵,政府對災後心理重建已經高度重視,在《汶川地震災後恢複重建條例》中,已經提出要把心理援助工作納入災後重建的體係中。由中國心理學會、中國社會心理學會和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組建國家應急心理援助隊伍,接受國家突發事件總指揮部統一調度,在思想重建過程中,隊伍奔赴災區,進行指導性服務。其次,災區各種心理援助組織要根據事件的專業要求和地區要求來協同配合,要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從長效機製建立的角度出發,把災區的心理援助工作持久地開展下去。比如,在災區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心理所已先後在四川災區設立各具特色的心理援助工作站,並成立了工作在災區一線的心理危機幹預中心(成都),以協調、保障和管理各個心理援助站的工作。

(2)堅持深入細致的心理疏導,因人製宜地進行心理援助

根據受災群眾的不同情況,因人製宜地進行有效的心理疏導、心理幹預和心理救援。一是加大宣傳力度,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政府有計劃地培養一批心理專業人才,同時培養當地的心理谘詢人員,盡快建立專業化、本地化的心理疏導隊伍。對有心理困擾或心理障礙的群眾,給予了科學有效的心理谘詢和輔導,使他們盡快擺脫障礙,增強發展自我的能力。二是在災區建立心理谘詢室,進行個別幹預谘詢。個別幹預谘詢在堅持保密原則、中立原則、時間限定原則、通情原則,並輔以必要的測量及測試的基礎上進行。谘詢方式可以是麵對麵在谘詢室做耐心細致的交談,也可以通過網絡、電話等不見麵的方式進行。通過一對一的心理谘詢和心理治療,幫助受災群眾認識自我、發現自我,並采取積極行動改變自我,從而恢複心理平衡。

參考文獻:

[1] 案例整理來源於NGO發展交流網:http://www.ngocn.org/? action-viewnews-itemid-37786,2009-10-16.

[2] 袁新文.抗震救災進行時【N】.人民日報,2008-6-11(6)

作者簡介:

高楊:男;1979.8.7;四川省雅安市;漢;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2008級碩士;方向: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