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談地理教學中的美育滲透(3 / 3)

以上這些就要求教師加強自己的文學修養,在平時注意積累,豐富自己的知識。同時,加強自己的語言修養,盡量作到:語言準確、吐字清楚、敘述問題條理得當、言文有據、邏輯性強,善於運用恰當的比喻、描述,將抽象的地理概念具體化,使學生一聽就懂,一學就會。

三、增強地理教學手段藝術美

1.通過教師的“三板”功夫表現美

地理學科的“三板”主要指板書、板畫及板圖,它具有展示知識結構,突出教學重點,控製課堂教學,指導學生學習等多種功能,精心設計的板書板圖能讓學生獲得知識美,藝術美的熏陶。教學中板書必須工整、重點突出,注重色彩的搭配。使學生在色彩的感覺中加深對地理本身的理解,如紅色一般多指暖流、夏季風,藍色多指寒流、冬季風,黃色則表示山脈高原等。另外板圖在地理課中能起到獨特的作用,如講意大利時,可首先在黑板上畫出意大利象一隻漂亮長筒靴的輪廊圖,指出這隻“靴子”是歐洲的一個大半島——亞平寧半島伸進了地中海,正好在踢足球,那足球是西西裏、撒丁島。上述空間建立後,然後用不同色彩粉筆畫出城市、物產、火山等,使學生仿佛在上美術課,將地理教學的美學蘊涵充分地發掘了出來,寓教學於娛樂之中,寓教學於美學之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此類輪廓的聯想在地理教學中還有很多,如中國地圖象報鳴的雄雞,英國象蹲著的一個獅子等等。

2.通過現代化教學手段再造美

多媒體的運用,使課堂由靜變動,更能激發學生的美感。傳統的地理教學方式,教學形式單一;而多媒體教學能克服這一缺陷,給學生營造一個豐富、輕鬆的學習環境。使教學內容形聲化、表現手法多樣化,地理課堂教學生動、直觀、形象。多媒體的人機交互、文、圖、聲、像並茂的特點,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克服高中學生想象的豐富性和深刻性較差的缺點。如我在講解內蒙古大草原遼闊的牧區時,用 “藍藍的天上白雲飄,白雲下麵馬兒跑,揮動鞭兒響四方,百鳥齊歌唱”的歌詞和“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優美詞句製作成多媒體,把學生引進了內蒙古大草原的地理境界中去,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

3.開展課外活動讓學生體驗美

地理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利用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融知識性、趣味性於一體,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有效途徑,它不僅有助於學生美好情操的形成,而且有助於學生正確審美觀念的形成。

(1)開展智力競賽

在全年級以班級為單位,開展地理知識競賽、拚中國版圖競賽。不僅開闊了學生的視野,陶冶了情操,而且還能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愛國之情。

(2)回歸大自然

利用學校的春遊和下鄉學農活動,將課堂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去宜興善卷洞,給學生講一講侵蝕地貌的形成,參加學農活動,給學生講一講當地的耕作製度、風俗習慣都是極有教育意義的,而且也培養了學生將知識運用到實踐中的能力。

總之,在地理教學中,教師要將教學過程變為引導學生的審美過程。也就是說,教師在地理教學中創設美的意境,充分運用審美的因素去感染學生,必將激起學生的審美感受,提高學生的審美品位,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達到樂學的目的,使之既成為美的享受者,又是美的創造者。

參考文獻:

[1] 王長江;美育概論【M】;2004

[2] 朱紅;美育【M】;人民衛生出版;2005

[3] 張法;美育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 翁向新;談教師的素質和修養【M】;北京群眾出版社;1992

[5] 黃京鴻;中學地理教育中的美育【M】;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 版社;2001

作者簡介:

王玉,女,江蘇徐州人,上海師範大學教育碩士,現工作於江蘇省蘇州市望亭中學,任地理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