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錘煉地理教學語言美
蘇霍姆林斯基曾深刻指出:“如果你想使知識不變成僵死、靜止的學問,就要把語言變成一個最重要的工具。”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悅耳動聽的聲音使人在聽覺上產生美感,在心理上產生愉悅和興奮。世界上眾多的地理事物和地理景象,絕大部分不能被學生直觀感知。因此,更多的還要依靠教師傾注感情和充滿魅力的語言,進行生動形象的描述,清晰準確的表達,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人”,使學生陶醉在情景的藝術環境中,讓學生在愉快、輕鬆的心理狀態下學習知識。這樣,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地理事物的理解,而且也讓學生獲得很好的藝術美的享受。
良好的美育情境能在學生中建立一個強有力的“心理場”,讓他們在這種“心理場”的作用下產生相應的“心靈感應”以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產生心靈的震撼,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那麼,怎樣用語言創造新穎奇特、感人至深的美育情境呢?必須以深挖教材美育因素,有意識地強化審美教育為前提,創造性地設計教學語言。
教學語言的設計
1.開頭美
新課導入是一種藝術,是課堂教學結構中的重要環節,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富有美感的新課導入,可以消除學生的緊張心理,創造一種愉悅、和諧的教學氣氛,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誘發學生的期待心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審美情感。因此,教學之始教師要根據學生愛美的心理特征,用生動、形象、優美的語言去展示地理課中表現出來的名山大川的險峻之美和雄壯之美、亭台樓閣的藝術之美、廣袤無垠的自然之美、人類創造環境的智慧之美,以此喚起學生的審美愉悅,使之產生酷愛、眷戀的心情。
2.過程美
要把地理教學與美育結合得好,除了以美學知識充實教學外,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在課堂上能否進行美的教學,這主要體現在美的教學形態、美的教學語言、美的教學形式等要素上。美的教學形態是美的教學品格的重要因素,表現著教師的心態、品格、氣質和修養,對激發受教育者求知欲和情感有著重要作用。教學形態的美首先表現為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儀表的靜態美和表情、舉止、姿態等的動態美。教師在課堂上衣著發式整潔、大方、自然、莊重,能透露出時代氣息和蓬勃向上的精神氣質,使學生感到真誠可敬,從而“親其師,信其道”。其次,表現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美的情緒。步入講台前的教師一定要首先調節好自己的情緒,不能把任何不良情緒帶入課堂,應以自己飽滿、樂觀、熱情、向上的情緒影響和感染學生,營造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形成積極良好的精神狀態和心理效應。
3.提問美
課堂提問是熔科學性和藝術性為一爐的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夫子循循然,善誘人”。這是人們對孔子教學方法中帶有美感的稱讚。著名教育家葉對陶先生認為:“提問題,令學生思之,思之不得,即為講解明之。”可見追求提問藝術的完美是非常重要的。含而不露的提問美應堅持做到語言不繁,語速平緩,吐字清晰,難易適度,麵向全體,時機捕捉得當,留有餘地,正麵誘導,氣氛和諧。從而使學生在學習中精神振奮,感情激奮,思維活躍,既誘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又可以為學生創造展示才智的機會。
4.小結美
課堂小結是教師富有藝術性的對所學知識和技能進行歸納總結和轉化升華的行為方式。俗話說:“編筐編簍,重在收口;描龍畫鳳,重在點睛。”教師富有美感的“點睛”之筆,可強化主題,升華知識,讓學生的思維不斷深化,誘發繼續學習的積極性,從而使教學更趨完美。如在學習完“自然保護區”專題的時候,可結合教學內容播放中國的各類自然保護區和中國的世界自然遺產教學短片,一方麵可以激發起學生的愛國情愫,同時也打破了以往沉悶的課堂氣氛,學生在充滿自豪感的氣氛中結束一節課的學習,那種枯燥無味的空對空的說教便蕩然無存了。